上周六去學習了一堂單一麥芽威士忌(Single Malt Whisky)課程,收獲滿滿。講課的老師風趣幽默,讓不勝酒力的我也能邊喝邊學,重點是老師剛從蘇格蘭周游一圈回來,把各個酒廠都逛了個遍,還帶回不少干貨。今天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威士忌的知識。
喜歡威士忌,源于它的一個別稱:生命之水。這四個字對我好像有一種魔力,吸引著我不斷地想去深入挖掘。
為什么威士忌叫“生命之水”呢?原來,這個詞源于愛爾蘭蓋爾特人的語言「Uisge Beatha」=Water of life ,意即“生命之水”。
所謂威士忌,是以谷物為原料,在木桶中進行陳年儲藏之后的蒸餾酒。
那么,威士忌是如何發(fā)展演變的?
在公元12世紀,愛爾蘭島上已經(jīng)有一種以大麥作為基本原料生產(chǎn)的蒸餾酒,其蒸餾方法是從西班牙傳入愛爾蘭的。這種酒含芳香物質(zhì),具有一定醫(yī)藥功能。
后來, 公元1171年,英國國王亨利二世入侵愛爾蘭,將這種酒的釀造方法帶到了蘇格蘭,這便是早期威士忌的雛形。原來,戰(zhàn)爭還有這等好處。
有關蘇格蘭威士忌最早的文字記錄是在1494年的蘇格蘭文獻“財政簿冊”上,曾記載過修道士約翰·科爾用8篩麥芽通過蒸餾等工藝釀造出上好的威士忌。
由于威士忌的受歡迎,以及巨大的財富誘惑,官方開始覬覦這塊“大蛋糕”,1644年起對威士忌課以重稅,高額的稅收使得酒廠嚴重的收支不平衡,也導致了非法蒸餾和走私。
直到1823年,在私酒越來越活躍,屢禁不止的情況下,喬治五世更改了稅收法律,使得合法生產(chǎn)威士忌也可以獲利。
同時在1834年,一種能夠大幅度提高產(chǎn)量的蒸餾器被發(fā)明,威士忌獲得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蘇格蘭威士忌進入了商業(yè)化的生產(chǎn)。
而威士忌真正進入到消費者的視野,竟然是因為葡萄酒的衰落。法國爆發(fā)嚴重的根瘤牙蟲害,至1879年歐洲各地的葡萄園不得不砍掉了大片的葡萄樹,使得葡萄酒的產(chǎn)量銳減,這對法國上等白蘭地的影響尤其大,消費者們只好轉(zhuǎn)向其他酒類,于是,威士忌脫穎而出。
而近幾年來,威士忌的勢頭看漲,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學習和飲用威士忌,日本威士忌的暴漲更是讓不少人看好“生命之水”的發(fā)展空間。
借用海明威的一句話結(jié)束:千萬不要遲疑去吻一位漂亮姑娘或開一瓶威士忌。
所以,你還不趕緊來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