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外地人,有一個讓同事們艷羨的好處——一年一次的探親假。但也有一個買一送一的壞處——想家,想爸媽,想爺爺奶奶,擔心他們少了我的陪伴會孤單,然而,更多的是想念家鄉的小吃。
我不敢說我們那旮旯(河南八線小城)的特色小吃是全國最好吃的,但它對于我來說就是最好吃的,而且我想每個人都會毫不猶豫地覺得自己家鄉的小吃是最好吃的,事實上也許它并不是真正的好吃,只是每個被家鄉的五谷雜糧滋養長大的人,骨血里都有對家鄉食物的癮。
1~
每次去電影院聞到爆米花的氣味,我都會心生膩煩,爆米花沒有錯,我煩它也是不對的,是它的味道太膩人了,有點兒反胃,讓我想起了老家的爆米花。
我問服務員:
“有沒有原味的?”
“這就是原味的啊!”
“這是甜味的,我要原味的。”
“這就是原味的啊!”
“我要淡的,淡的,淡的!”
“不好意思,沒有淡的。”
…… ……
當我想家的時候,我會想吃家鄉的爆米花,當我想吃家鄉爆米花的時候,我會想起那個炸爆米花的老頭兒。
那時候每隔一段時間,老頭兒就會出現在村口的老樹下,架好他的道具——一個黑黝黝的鍋爐和一個黑油油的大布袋筒。隨著“呯!”的一聲巨響,爆米花炸熟了,熱乎乎的香味迎面襲來,我們這群小伙伴興奮地全圍上去……
在炸好爆米花后的幾天里,我幾乎都以它為食,每天上學前塞滿上衣和褲子的口袋,從家到學校步行3公里的路上,和小伙伴們一路歡暢地吃著,幸福無比。
放學回家后也不顧媽媽的招呼聲,急匆匆大步走向屋內的爆米花袋子,直接把頭和上半身鉆進袋子里,左右手開弓往嘴里塞。大約當時身體瘦小,布袋又特別大,上半身鉆進去完全無障礙。
那時的爆米花,原料簡單又安全,除了玉米還是玉米,別說添加什么奶油味、抹茶味、巧克力味了,連甜味都沒有,完全是原生態自然香,但是依然美味的無與倫比。
2~
我很慶幸辦公室里不止我一個人好吃,可見吃貨無處不在。我們常常會拿些小吃零食互相分享,每次有人帶蒸紅薯的時候,我都會啰嗦一句重復了18次的話,“你們這里的紅薯不夠粉(“粉”在我老家叫“干面”),我老家那紅薯,又粉又甜,粉的掉渣兒。”
特別是最后這一點,粉(干面)的掉渣兒,南方的紅薯是萬萬掉不下來的。南方的紅薯軟,北方的紅薯硬;南方的紅薯小,北方的紅薯大;南方的紅薯淡,北方的紅薯甜。閉嘴,你沒吃過北方的紅薯,別說南方的紅薯——也——甜。
幸好,現在有了網購,馬云爸爸真好,想買啥有啥,想吃什么,有什么。在搜索欄打上“北方紅薯干面”,很快搜出來好多家。嗯,這家的好,下單。
三天后到貨,下班回家樂滋滋地又是洗又是蒸,終于忙清楚了,靜待夢中的老家的期待已久的又粉(干面)又甜的紅薯入口噎喉的感覺……
一個小時左右,打開鍋蓋,拿筷子往紅薯上一插(會做飯的人都懂這個動作),焉了……這叫什么干面紅薯,分明就是軟杮子!此時除了埋怨網購不靠譜,馬云爸爸不給力,我還要感嘆:想吃上一口老家的口味兒真難!
3~
好吃不是我的錯,甚至常常被大家稱贊為“有口福”。如果它是優點的話,那我身上這為數不多的優點之一竟然不小心遺傳到我家寶貝米奇身上了。
現在的他和當年的我年齡一樣大,雖然現在的物質生活,早已讓他不再會像當年的我一樣,為了吃鉆進爆米花的袋子,但他會在我們家人和朋友外出聚餐時,顯露出動物掠食般的動作——搶。
這時在餐后返回的路上我會無不生氣地對他說:
“餐桌上沒有人給你搶啊,什么時候讓你沒吃飽啦?吃飯夾菜時為什么要搶著吃?以后慢慢吃知道不”?
他答:“好的”。
燃鵝,下次聚餐死性不改。
所以吃貨和非吃貨還有一個區別就是:非吃貨看見食物是愛吃不吃性冷淡的樣子,而吃貨任何時候看見食物都是:好想吃,好好吃,欲求不滿狀。
如果是在家呢,一樣有他發揮演技的余地。一次放學回來,自稱很餓(熊孩子常常這樣),我給他拿出零食后就開始忙做晚飯了。
這時發現冰箱里的肉食吃完了,嗯,正好今晚嘗試一下吃素。等我炒好幾個素菜端出來,喊他吃飯時,他過來看一眼,竟然哭了起來,眼淚嘩啦啦的……
我的天,這是什么意思,雖然他是我生我養,一時還是難以理解,為什么會哭。過了幾秒鐘,我突然明白了——今天的菜里沒有肉(我也忒遲鈍了)。
從那以后,我領悟了一個道理:原來食物對一個吃貨的重要性超乎我們的想象。這件事也促使我盡量學會做菜,變著花樣折騰菜,盡量學會讓自己做出來的菜不僅僅是能吃,而是更好吃。
作為寶媽,我們除了會吃以外,我們也要會做,只有在孩子的肚子里親手播上美味的種子,在未來,孩子無論離開你有多遠,無論在地球上的任何角落學習和工作,他想家的時候,那個種子就會開花,他的記憶里就會涌出很多媽媽的味道,這種專屬的味道讓他無論走到哪里都會想著你,想著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