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當人們體虛或患病之時,飲食調養尤為重要。中國藥膳源遠流長,自古即為最受人們歡迎的養生方式之一。有意識的對飲食方法進行研究,在我國有幾千年的歷史。“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反映了早在遠古時期中華民族就已經開始探索食物和藥物的功用了。成書于戰國時代的《周禮》,不僅記載有專業的“食醫”一職,而且還提出了四時飲食宜忌與調理的方法。
《周禮》以后,有關食療治病、藥膳養生的專著代有相傳。約成書于戰國時期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載藥膳方數則。約成書于秦漢時期、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記載了許多既是藥物又是食物的品種,如紅棗、芝麻、山藥、葡萄、核桃、百合、生姜、薏仁等。東漢醫圣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亦載有一些藥膳名方,如當歸生姜羊肉湯、百合雞子黃湯等。這些藥膳方至今仍有實用價值。至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收載了許多藥膳方,僅藥粥、藥酒就各有數十則;清代王世雄的《隨息居飲食譜》介紹了藥用食物7門300余種;袁枚的《隨園食單》則介紹了多種藥膳的烹調原理和方法;曹庭棟的《老老恒言》(又名《養生隨筆》中又列出老年保健藥粥百余種。
時至今日,上述這些著作有的因年代久遠,部分方藥已不可考;有些食物因毒性較大,也不再用來配藥;還有一些藥膳配方的加工技藝沒有流傳下來……這些給開始提倡“藥膳食療”、“自然養生”的后人帶來了一些研究與操作上的困難。而且,普通人對食物的重要屬性與功效并不是很了解,當然對自己藥膳也感覺無從下手。
這本書帶著為普通家庭服務的愿望和目的,本著與現代醫學研究進展合拍、功效確切、易于采辦、加工方便、可操作性強的原則,根據我國傳統中醫學“醫食相通”的原則,結合現代醫學、營養學、烹飪學的知識,在充分吸收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刪繁就簡、去蕪存精,反復揣摩、實際操作,最終編寫了《家用營養藥膳》這一本書。
書中選編了千余種適合普通家庭制作,而且又有顯著養療效果的藥膳配方。通過閱讀此書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家庭中現有的條件,將家常菜肴與中藥相結合,很快烹制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藥膳。為了方便制作和運用,本書在編寫中按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分類排列,針對每一類人群的特點,選擇適宜的藥膳配方。每道藥膳均分為“藥膳配方”、“制作程序”、“服食方法”以及“注意事項”幾大板塊,便于讀者參考使用。
藥膳確有一定的祛病強身之功效,尤其對那些慢性疾病的調理作用頗佳,但是并非百病皆治。因此,患病后還是首先要去醫院診治,不可延誤。
? ? ? ? ? ? ? ? ? ? ? ?2017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