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畢飛宇老師的《青衣》,準確的說不費時,也不必費多大力氣,這是讀短篇小說最大的好處之二。
短小精悍,適合讀者一眼蓋過。留下的什么,或許是豆瓣的網評的點贊高低而錯落有致的金句排比。
但留給自己的,確實是任何媒介和他人所無法代替的東西。
畢飛宇老師的短篇小說《青衣》第一好,就好在了,對女性充分的挖掘。很多人都說蘇童寫的女性帶有邪氣,而畢飛宇寫的女性就是女性本身。
在小說《青衣》里,主要描寫了一個扮演青衣的女性,在她上面還有一個青衣,而在她下面還有她的學生,后來的青衣。但總歸,作者把主人公留給了承上啟下的青衣。描寫她為了青衣而極度進取,極度憎恨,極度努力,極度幻想,極度釋懷等畫面感的釋放。
這樣的邏輯本身就符合人成長的特別和人性的特點。畢飛宇用青衣這個特定的稱謂,來刻畫主人。小說中的主人公,是個很有才華的戲劇演員。
俗話說舞臺有多大,夢想就有多大。這是多少個從事藝術工作者,畢生的追求。進取,就是代表新生力量的逐漸成角,而憎恨,有憎恨老師的種種虐及,也有對學生愛之憎恨。努力則代表為了繼續成為青衣而奮不顧身的減肥,流產等。而幻想,釋懷則告訴自己,戲如人生,人生如戲。
畢飛宇老師用一句話概括了小說的精髓:“吃錯藥是嫦娥的命運,女人的命運,人的命運。人只能如此,命中八尺,你難求一丈”。與上文,我想,是高度對賬的。
第二個好,好就好在了,讀者看著不累,很順利的讀完。好作品的標準,有一個標準是讀者給的。主人公從事戲劇工作二十多年的冷暖人生里,原汁原味的講沖突,講婚姻,講性,講主人公面對的生活窮盡時,自己的歇斯底里,也講主人公不斷人格的升華。
我總在想,是畢飛宇老師的想象力強大,還是生活的底蘊深厚??傊≌f里的故事,看似虛構,但虛構中好像又有些一些什么東西在牽引著作家和讀者,我把它叫做誘惑?;蛘呖梢越凶龈弑聘癜伞?/p>
人生的道路,用柳青的話說:“關鍵是年輕時的幾次選擇”。這個話,我看有問題,應該換成:“人生的道路,處處都是套路,有本事的走,沒本事的也再走,走來走去,最該了解的默許是自己”。
小說里主人公,那些心碎的描寫,失意的描寫,困頓的描寫,頓悟的描寫,不服輸的描寫。其實磁場外,是為了給別人看。看,我還是那個最好青衣,這種虛榮是與生俱生來的,不怪女主角。別人看,別人的評價,永遠是最有說服力的模樣。
小說家與其是在寫一個青衣的榮辱生涯,倒不如在告訴大家,人活的累,是常態,因為人不甘于別人。
這三好,就是反應社會變遷,反應時代發展。每一部文學作品,往底里說,還不是想反映社會的種種現象。比如顯而易見的金錢觀,顯而易見的名利觀,顯而易見的男女露水之事。這種種現象的本源來自對小說主人公的一直毫無保留的描寫,用她來告訴讀者人生某種選擇。
從準備取代青衣,到成為青衣,到損人不利己的迫害老青衣,再到一心培養新配角,但內心還一想做青衣這么個過程。
曲曲回回,來來去去,人的那點事,都交代清楚了,寫到位了,寫全活了。大概這就是短篇小說《青衣》的觀后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