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類的所有問題都可歸于三類:職業、交際和兩性問題。所以今天的晨讀從自身、他人和工作入手,我認為是非常恰當的。
1.修煉自身
抓大放小,即放大自我信念和忽略細枝末節。
“人類之所以能夠不斷地進步,最重要的前提,就在于堅信這條路可以走通”。
但是我覺得,當你迎接一個新的挑戰時,很可能并不都是信心十足的,有對自我的懷疑,有自卑,甚至有絕望,有后悔。
那為什么在一開始,有些人會接受這個挑戰,有些人不會呢?又為什么有些人會在中途放棄,有少數人可以堅持下去直至成功呢?
我覺得還是跟每個人的思想體系和之前的經歷有關。不喜歡挑戰的人,大概率喜歡穩定,缺少變化的生活對他們來說并不是一個問題。穩定(或者說安全)在他們的選項中具有最高的優先級,所以他們在內心深處,就傾向于不冒險,并且會找出很多理由。
而會接受挑戰的人,可能早在內心深處就在等待一個機會,所以一旦有這樣的可能,就“義無反顧”地接受了。
中途放棄的人,則可能對“復利效應”的認識不夠。李笑來老師畫過一條成長曲線,橫軸是時間,縱軸是你的成長程度。
這條曲線一開始很平緩,在突破一個點(成本線)后,突然開始變得陡峭,一路上揚,可以說是一騎絕塵。其實這就是復利曲線----只要你堅持成長,就一定可以走出這樣一條曲線。
遺憾的是,很多人在開始的緩慢爬升的階段,因為看不到希望,就放棄了。就象李笑來老師說的,大多數人“對短期的期望過高,對長期的期望又過低”,這其實就是格局不夠所致。只有你通過長期努力,達成一個心愿以后,你對這條曲線的形成,才算有了一個完整的認識,以后就會更加耐心了。
從我的經驗來看,我常常在一個習慣快要養成的時候,突然放棄了。比如,之前我堅持每天跑步,堅持早起看書,后來堅持每周一、三、五跑步……都是在堅持到一個月左右,大概是動力不夠,抑或是覺得太過辛苦而放棄,而后來就沒有動力再重新撿起來了。
所以我給大家的建議是,如果你有一個可以堅持的好習慣,千萬不要隨便放棄,因為,它就是你構建復利曲線的基礎,一定要堅持到曲線開始急速上揚的那一天。而到了那時,你的頭腦已經沒有了“堅持”的概念,因為這些習慣已經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2.見人所長
要取得更多人的支持,就要懂得欣賞別人。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賞識。”威爾·羅吉爾也說:“我來到世界上是為了尋找英雄,而不是魔鬼。我永遠不會遇到一個我所不喜歡的人。”
李笑來老師曾經以“見不得別人的好”為題,講述為什么人們很難真正欣賞別人的好,因為我們總在不自覺地跟別人在比較,別人的好恰恰映襯了自己的差。可如果我們對自己有基本的接納,別人的好恰恰是我們學習的對象。正如孔子說的:“擇其善者而從之”“見賢思齊”。
3.以隊為家
就是把公司的事當成自己的事。粗看起來這很傻,因為多數人的想法是“拿一份錢,做一分事”。這當然沒什么不妥,但這顯然是一種局外人的態度。你把自己當外人,老板又怎么會把你當自己人,把重要的事情交給你去做呢?
如果我們把打工這件事重新定位一下:打工一方面是為了報酬,另一方面是為了自己的成長。為了成長,把公司當成自己的,去做事,去鍛煉自己,不是最好的方法嗎?何況還有工資,等于是“老板給你錢讓你到他的公司去學習和成長”,還有比這更劃算的事嗎?
加入小灶群后,我認識到一件事:在小灶成長的最好方式,就是以各種方式為群友服務。不論是加入班委、還是各種組,或是在群里分享,或幫助別人----自己都是首先的受益者。看似“吃虧”了,其實成長最大。很多默默奉獻的群友,在為群貢獻力量的時候,也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當格局大了以后,不論是自己的發展,公司的發展抑或別人的優點,都會成為自己的助力。這樣的人,不成功都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