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來盤點關于寶寶喂養方面的錯誤育兒知識吧!
配圖:momo 2歲1個多月
我在做資料收集的過程中,常常會發現網絡上存在一些過時的育兒知識,同時在生活中也經常會聽到很多錯誤的育兒觀念,這些錯誤知識傳播率非常廣,誤導了很多人。所以特意盤點了一些常見的錯誤育兒知識,希望可以避免更多人被誤導。
在盤點之前,首先要感謝一下文中被我拿來做反面教材的momo奶奶,謝謝您的無私奉獻!
1
養的胖就是養得好 ?
傳統觀念,特別是老年人,把胖看成是"福"的象征,甚至認為胖就是健康。
“長得胖才好啊,胖就是福,小時候胖不是真的胖,能吃是福,他要吃就給他吃唄,吃得多才長個子啊……” 這些話不陌生吧?
momo奶奶就一直有這種想法,每次看到momo都會說他要是能再胖個幾斤就好了,然后我就會跟她解釋現在momo的體重是很正常的,要是再重幾斤就超重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momo 1周歲的時候,一次奶奶帶他下樓散步,回家后就告訴我們樓下有個阿姨說momo營養不良,太瘦了。我好生氣的說:“在哪里?我要去找她。”momo奶奶就說我都說不得。這時momo爸爸說:“我還要去罵她呢,讓她胡說八道!”……
其實前幾天我們才去健康院體檢完,體重19斤,生長曲線一直維持在中間位置,正常的很,momo奶奶也知道,可是她還要聽其他婆婆媽媽胡說八道,其實也代表了她心里始終認為momo太瘦了吧。
配圖:momo 1周歲
雖然不胖,但看著還是有點肉感的吧?
兒童時期的肥胖,不僅僅會影響體形,更重要的是形成成人期肥胖病、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的主要因素,會給健康帶來許多潛在危害。
而且研究表明,身體肥胖的學生更容易受到同學的嘲笑、社交排斥以及進一步的身體暴力傷害。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肥胖兒的自我評價低,不合群,比正常體重兒有更多的焦慮,幸福和滿足感差。這種自我意識受損程度隨肥胖程度增加而加重。
其實,兒童肥胖發生率的增高趨勢與家長給予的不合理飲食及營養攝入過多有很大關系,所以如果家中有超重兒,家長應該要引起重視,控制精細主食、脂肪、糖分等高熱量食物的攝入,具體方法建議請教營養師。
微博上以能吃而紅的“小蠻”,和momo一樣大,她的媽媽就是很正面的例子。小蠻曾經是超重兒,后來她媽媽一直堅持控制她的飲食,體重一年多都沒有漲過,現在小蠻已經是一個體重非常正常的孩子了。控制飲食,不代表營養不夠,從她吃飯的視頻中可以看到,每一餐她的食物中都有蔬菜、水果、粗糧、肉等,完全可以保證她的正常生長發育。
2
母乳6個月后就沒營養了?
配圖:momo 1歲3個多月
差不多是這個時候斷的母乳,
現在常常后悔沒有堅持久一點
相信很多母乳媽媽都被家人或是其他閑雜人等“逼”著斷奶過,理由不外乎寶寶吃不飽、母乳過了6個月就沒有營養了、這么大還吃母乳太難看了、斷奶了你就可以去上班了……吧啦吧啦……
那么是不是6個月后母乳就沒有營養了呢?當然不是!母乳是寶寶的天然食糧和最佳營養來源,吃母乳多一天,為寶寶和媽媽的健康帶來的好處就會多一些。充滿生命力的母乳,會應寶寶不同時期的生長需要,制造和調配出最合適的成分,給予寶寶獨家的全面營養。
更多母乳喂養的好處,請戳:新生兒:母乳喂養的好處你足夠了解嗎
其他關于母乳的文章可以在公眾號對話框輸入:母乳
3
寶寶第一口輔食從米湯開始?
寶寶6個月就可以添加輔食了,那么第一口輔食應該吃什么呢?老一輩人肯定會跟你說,當然是米湯啦,米湯營養好,最適合作為寶寶的輔食啦!說實話,在沒有當媽前,我也一直認為米湯是很有營養的東西,當媽后通過學習才知道,米湯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兒。
首先米湯是什么?米湯就是用大米或小米熬粥或煮飯時,熬出來的濃稠湯水。大米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含量很低,加水烹煮后形成的湯水營養價值就更低了。寶寶喝太多米湯,很容易產生飽腹感,卻沒能攝入充足的營養和熱量,長時間把米湯當成輔食,容易造成營養不良。
不是我想吐槽momo奶奶,但是她真的是無數傳統育兒方法的代表之一,比如在momo還沒滿月的時候,那時候我們還是混合喂養,一天我就發現她往奶瓶里裝了一些米湯,準備用來沖奶粉,導致我之后都不敢讓她沖奶粉了。
那么寶寶的第一口輔食應該是什么呢?含鐵嬰兒米粉!
一般情況下,足月的寶寶體內儲存的鐵及從母乳或配方奶中吸收的鐵,可以滿足6個月的需要,6個月后則應該從輔食中補充。嬰兒如果缺鐵會造成缺鐵性貧血,影響身體健康和智力發育,所以輔食添加要注重鐵的補充。市售嬰兒營養米粉中強化了鐵的含量,而自家制大米粉中的鐵含量低,嬰兒食用后無法獲得充足的鐵。
當你在微博搜索:輔食添加順序,就會彈出很多類似上圖這樣的微博,轉發率很高,但是這里面很多內容都是過時的、不靠譜的。
以第一張圖片為例,里面說道:寶寶第一次的輔食最好從米湯開始。這根本就是不正確的,所以大家千萬別轉發這種東西,以免誤導更多人。
4
雞蛋黃適合作為寶寶的第一口輔食?
嬰兒的腸胃比較虛弱,過早攝入雞蛋黃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兒科醫生崔玉濤說滿6個月嬰兒可考慮添加輔食。首選的輔食最好是富含鐵的嬰兒營養米粉,接受后添加菜泥(包括綠葉菜泥),然后添加肉泥(包括白肉、紅肉)。蛋黃再后續考慮。如果確定對雞蛋過敏,需要停吃雞蛋及含雞蛋的所有食物至少3-6個月,之后可以試圖開始少量進食,逐漸增加進食量。
也許有些人會說,我們家寶寶5個多月就吃蛋黃了,吃了沒有任何不適啊,但是寶寶不是批量生產的機器人,你的寶寶吃了沒問題不代表別的孩子也適應。就像momo小時候吃蛋黃,每次吃都會吐,隔了三個月給他試終于不吐了,但是臉上會有過敏的紅斑點,現在2歲多了,對于蛋清仍然有輕微過敏癥狀。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還是應該按照科學的步驟逐步添加。
5
多喝骨頭湯補鈣?
骨頭湯好喝又補鈣這件事情幾乎是常識,所以寶寶添加輔食后,家長也喜歡煲骨頭湯給寶寶喝,或是用來煮面、煮粥。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骨頭湯的含鈣量并不高,也不易吸收,根本起不到補鈣效果。打個比方,你需要喝幾大鍋的骨頭湯,才能補到一盒牛奶的含鈣量,超級得不償失啊,所以不要再指望喝骨頭湯來補鈣了。
蝦皮、牛奶、乳酪、芥菜、海參、紫菜、黑木耳、黑豆、大豆、蛋黃等都是含鈣量比較高的食物。其中蝦皮是含鈣量最高的食物,但是我們不可能每天吃一大碗蝦皮啊,還是喝牛奶更簡單。所以要補鈣,首選牛奶!
配圖:我煮的蔬菜排骨湯—“ABC湯”
廣東地區的人愛煲湯,momo奶奶也是其中之一。常常花數小時煲一鍋湯,端上桌的只有湯水,她認為精華都在湯里,里面的“湯渣”都不給我們吃。其實不管煲什么湯,煲的再濃郁,營養仍然是在肉里面,而且煲湯不宜時間過長,會使營養物質流失的更多。寶寶喝湯不是不可以,但要少喝,因為喝了過量的湯水會影響奶和輔食的攝入,不利于寶寶的成長。
我平時如果煲湯都是煲蔬菜肉湯,湯里有蔬菜、有肉,加個主食就能成為momo的一餐,非常方便。
6
不吃鹽就會沒有力氣?
“不吃鹽就會沒有力氣。”這種說法大家也肯定不陌生。在以前,鹽對窮人來說是很昂貴的,而窮人又往往是體力勞動者,大量流汗會使人體喪失過多的水分和鹽分,身體產生無力感,所以才會有“不吃鹽沒力氣”的說法。
鹽的主要成分是鈉,人的身體不能缺少鈉,但需求量很小,鈉可以從水果、蔬菜等食物中獲得。多吃鹽會導致食入過多的鈉,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大多數成年人超過每人每天2克的建議最大食鹽攝入量,因此導致每年有165萬人死于心臟疾病。
但是又有家長說了,不放鹽沒味道啊。怎么會沒有味道呢?大自然賜予我們的食物都是簡單又美味的,只是我們大人從小就在鹽和調味品的食物中長大,所以味覺已經變了。寶寶剛剛來到這個世界,除了奶還沒有嘗過其他味道,每一種食物的原始味道對于他們來說都是十分豐富的。
因此,不要給1歲內的嬰兒食物中加鹽,超過一歲的寶寶可以添加少量鹽,但是如果本身進食良好,也沒有必要刻意在飲食中額外加鹽。
更多關于寶寶輔食添加的知識,請戳:新生兒:如何正確添加嬰兒輔食?
下面再分享兩個可能對有些人來說不太常見的錯誤育兒知識,但是傳播率卻非常廣,在百度百科、太平洋親子網等大型網站都有發布,甚至連三甲醫院的墻上都有掛這樣的“嬰兒家庭護理知識”。
7
對牛奶過敏的寶寶,可用豆漿、羊奶等代替牛奶喂養?
牛奶蛋白過敏是嬰兒常見疾病,不及時治療,會引發濕疹、哮喘、鼻炎、胃腸不適等問題,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研究發現,牛奶蛋白過敏寶寶40%- 60%對大豆過敏,而且目前的嬰兒豆奶配方粉在營養價值上還有待優化和完善。
而很多商家宣傳的羊奶粉不易導致嬰兒蛋白質過敏,只是夸大宣傳,研究發現牛奶和羊奶中一些蛋白質相似,存在交叉過敏的情況。
綜上所述,對牛奶蛋白過敏的嬰兒,不應盲目用豆漿、羊奶代替,而是應該
根據兒科醫生判斷寶寶過敏的嚴重程度,采用專門的氨基酸配方、水解配方奶粉進行替代喂養。
8
人工喂養的寶寶患濕疹,可以把牛奶煮沸幾分鐘以降低過敏性?
首先奶粉罐上標明沖泡溫度是有它的道理的,一般來說,奶粉的沖泡溫度在40℃-70℃,不同品牌、不同國家的奶粉沖泡標準可能會不一樣,但肯定不能用水溫過高的水,更不能用沸水。因為嬰兒配方奶粉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及其他微量元素,水溫過高,會破壞這些營養物質,還會使奶粉中的乳清蛋白產生凝塊,影響消化吸收。
如果喝的是液體牛奶,也不應該煮沸,煮沸牛奶會破壞維生素、蛋白質和生物活性物質等成分。
很多人會說,以前的人都是這樣養孩子的,不也養的好好的嘛。但是科學在進步,知識也在不斷更新,幾十年前的育兒知識和現在已經大相徑庭,明明可以把孩子養的更好,又何必一味地墨守成規、止步不前呢?同意的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