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說。人的安全感養成大約在三歲,這時候如果父母在身邊,有足夠的陪伴和關心,孩子就會有較好的安全感。反之,孩子就會特別沒安全感。
我是一個特別沒安全感的人。過馬路大家手牽手。我往往會甩開別人的手,因為走到馬路中央的時候,我想把牽著我的手推開,它會妨礙我躲避危險。一個人住宿舍或者賓館,我總是睡不著,我不相信有鬼魅,卻害怕太過安靜的空氣。于是我要找一個人,打電話到睡著。睡眠一直是我的苦惱,因為沒有安全感,一點風吹草動就會醒來。甚至走在馬路上,突然有人跟我走得太近,我也會感到壓迫,精神崩潰。沒有安全感,表現在感情上就是害怕別人對我的好,總是一有人對我好我就立刻逃掉,不能接受太過親密的關系……
反思我的童年,三歲時候父母陪伴,生活快樂,原本應該是超級有安全感的人,怎么會變成這樣?
剛開學的時候,學校做了一份心理測試,我的依賴得分超高。一下子,我就明白了不安全感的來源。
因為依賴,所以自己不敢承擔責任,總是害怕選擇。希望有一個人可以幫我分析利弊,可以替我決定,可以承擔責任。這樣似乎我就輕松愉快了。因為依賴,所以不敢輕易相信別人,害怕被辜負。自己的事在自己這里重要,在別人那里不值一提。太多時候,拜托別人一件事,別人卻因為要陪男女朋友而忘記做了。于是漸漸覺得自己都指望不上,還指望什么別人!內心卻又特別渴望被重視。因為依賴,所以不敢面對自己,沒有了別人評價的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人?
于是害怕別人突然離開,恨不得夢里都睜著眼睛觀察周圍的一切。于是特別怕被別人帶坑里,步步小心,一步一試探。卻不能在選擇朋友時慎重一些,總是別人一對我好我就淪陷了,連心都挖出來給對方。于是就想那干脆拒絕所有人的好吧,寧可放過一千,不可錯殺一個。為了躲避一個壞人,我拒絕了所有好人。
在我覺察到這些的時候,世界好像一下子變了模樣。之前在我心里都是別人排第一,凡事都想著得到別人的認可,現在卻覺得自己更重要,追求內心的平和寧靜比什么都重要。現在學著勇敢地承擔責任,學著在心里選擇,而不是把選擇都掛在嘴上,一個勁兒問,你覺得哪個更好呢?開始整理自己的住所和心靈,可以放下一些執念,丟棄一些舊物。人說,你居所的樣子,就是你靈魂的樣子。現在我的靈魂干凈整潔,沒有突出個性的夸張裝飾,也沒有追逐潮流的奢侈華麗,只是寧靜與舒適。
依賴慢慢減少,那些軟弱的傷口也開始愈合,不再需要別人的安慰。也慢慢學著成為弱小的依靠,可以養一屋子的花草,擁抱一夏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