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沒事看完了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該小說描寫的是一個農村知識青年高加林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經歷,當時引起很大反響,獲全國第二屆優秀中篇小說獎,后來拍成了電影《人生》(我也看了),又獲第八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轟動全國。因此這篇小說正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一樣,是非常值得我們在閑暇時間讀一讀的。下面以我自己淺薄的觀點來分析一下這篇小說。
《人生》成功的因素
以我的認識,這部小說的成功至少有兩個方面:
- 故事情節新穎,顛覆傳統。小說的主人公高加林是個非常有爭議性的人物,有人罵他是“壞人”,既然為了自己的虛榮心、為了能到更廣闊的世界發展而拋棄了自己心愛的農村姑娘巧珍,而接受了一個有著富足家庭背景的知識女青年的愛情;有人贊他是“好人”,一個生長在土窯里的農村娃卻不甘愿一生束縛在農村里,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而不斷拼搏、敢于犧牲一切的精神值得我們現代社會的人們學習。
不管什么樣的評論都是對的,卻又是錯的,錯在了不完整、片面化,那時候的人們總是喜歡以一種絕對的心態去評判一件事或一個人,正所謂“非黑即白”,一個人不是好人就是壞人(現代也有不少人是這樣的)。但這樣的評判標準路遙認為是不合理的,因此他準備顛覆人們的傳統思想,塑造高加林這樣一個不能簡單批判他是好壞的新形象,正如路遙在他的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談到的:
“我要給文學界、批評界,給習慣于看好人與壞人或大團圓故事的讀者提供一個新的形象,一個急忙分不清是"好人壞人"的人,對于高加林這一形象后來在文學界和社會上所引起的廣泛爭論,我寫作時就想到了—…這也正是我要達到的目的。”
- 小說文筆優美,描述形象生動。這是每一部成功的文學作品都必備的因素,寫文章、寫小說,文字功底是硬功夫。小說最重要的就是當時的環境描述和人物的心理活動描述,好的描述手法能讓讀者在大腦中建立起一個豐富的形態,一個類似電影畫面的片段,而自己仿佛身臨其境,與故事中的人物有著同樣的喜悅、同樣的哀愁,不知不覺與之產生了某種“共鳴”。例如下面的這些片段:
激情的洪流立刻沖垮了他建立起的理智防堤。眼下他很快把一切都又拋在了一邊,只想很快見到她,和她呆在一塊。
描述了高加林感性打敗理性的一面,也是我們期待的情景。
他們默默地偎在一起,像牽牛花繞著向日葵。星星如同亮閃閃的珍珠一般撒滿了暗藍色的天空。西邊老牛山起伏不平的曲線,像誰用碳筆勾出來似的柔美;大馬河在遠處潺潺地流淌,像二胡拉出來的旋律一般好聽。一陣輕風吹過來,遍地的谷葉響起了沙沙沙的響聲。風停了,身邊一切便又寂靜下來。頭頂上,婆娑的、墨綠色的葉叢中,不成熟的杜梨在朦朧的月下泛著點點青光。
形象的描述了高加林和巧珍在一起的甜蜜幸福。
我對高加林的人物剖析
高加林無疑是一個對生活和精神都有崇高追求的人,他是個知識青年,不愿意一輩子窩在農村里搞莊稼,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不愿意再像你們一樣,就在咱高家村的土里刨挖一生”,他想去外面的大世界發展,越大越好,他的心非常大,不只是滿足于他工作時的小縣城,以至于黃亞萍問他是否想去南京、杭州、上海這些地方時,高加林把頭扭到一邊,堅定的回答“我聯合國都想去”。在那樣一群意識落后的莊稼人里頭,有這樣的想法實屬不易,也值得推崇和贊揚。
唯一讓我們感到憤懣的是,他既然為了自己能到大城市發展而拋棄了自己心愛的農村對象巧珍,而選擇了能給他帶來發展的女知青黃亞萍,這是本部小說最大的看點,也是最值得爭議的地方。因為這本身就是社會上一直存在的爭論不斷的話題:
- 人們是否應該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犧牲愛情,哪怕當個負心漢?
- 人們是否應該為了保衛最真摯的愛情而放棄追求、放棄人生目標,平平庸庸的過一輩子?
這兩個問題沒有答案,每個人心里都有自己的道德評判。下面我先從職場和感情這兩個角度簡單剖析一下高加林這個人物形象。
- 從職場的角度看,高加林的性格、眼界、聰敏和精神追求是值得贊揚的,出生不好就應該更有追求,而且要斬荊披棘,消除阻擋他追求的一切障礙,這樣看高加林的選擇就是正確的。因為從發展角度上,劉巧珍真的沒辦法跟黃亞萍比,正如高加林心里所想的:
“他當然想和黃亞萍結合在一起。他現在覺得黃亞萍和他各方面都合適。她有文化,聰敏,家庭條件也好,又是一個漂亮的南方姑娘。在她身上彌漫著一種對他來說是非常神秘的魅力。像巧珍這樣的本地姑娘,尤其是農村姑娘,他非常熟悉,一眼就能看到底。他認為她們是單純的,也往往是單調的。”
關鍵是黃亞萍能帶給他更好的發展,能靠她父親的關系進入到大城市里面工作,他的才能也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這樣的機遇誰不想抓住呢?而且和黃亞萍在一起,生活會有情調,他們會針對某個政治、經濟甚至國際問題海闊天空的暢談,而和巧珍在一起,只能談一些他不感興趣的生活瑣事,比如誰家的母豬今天生了幾個豬仔子。綜合考慮下,高加林的選擇無可厚非。
- 從感情的角度看,高加林就是個混蛋,因為他上面的這些想法不只是表明他有追求,同時也說明他是個非常自私的小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拋棄一個金子般的姑娘。他難道沒有想過,以當時農村人的思想,一對已被全村公認的戀人,以后肯定是要結婚的。如果男的將女的擱在半路上拋棄了,那么對女的來說無疑是致命的傷害,感情的傷害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名譽問題,這意味著這個女人基本上很難再嫁出去了。因此,遇到這種情況的女人很容易一時想不開就kill themselves了。而高加林完全沒有為巧珍想到過這些,因此從這方面講,他真的是一個徹徹底底的asshole。
高加林悲劇的根本原因
其實上面我所做的這些分析也是大部分讀者心里所想的,可是我想更深入的來探討這些問題,我想探究高加林的悲劇(這里注明一下,其實高加林最終不一定是悲劇,因為作者也說了,最后一章并非結局,以后可能還有好的發展,但就小說來說最終是以悲劇收尾)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有人說是社會原因,有人說是歷史原因,有人說這是這個小兔崽子負心漢應得的報應……
不管別人怎么分析,我覺得都沒錯,但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刨根問底,即高加林自身的原因。我先將小說中高加林的整個職場軌跡簡單描述一下:
|
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
|—> |村里團委給他分配了個小學教師的職務
| — >|干部兒子高中畢業也需要工作,因而靠關系頂替了他的教師職務,他失業了
| —> |失業成為一名農民,在家務農,渴望有去外面工作的機會
| —> |他二叔從新疆返回當地工作,通過后門讓他獲得了去縣城工作的機會(他二叔身邊的人開的后門)
| —> |在縣城工作的很如意,并渴望去更大的城市發展
| —> |因黃亞萍承諾給他去南京大城市工作的機會而拋棄舊愛,選擇和黃亞萍在一起
| —> |后門被人揭發,他又重返老家,重新變成一名農民,舊愛新愛都失去
|。
上面的發展道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出一點問題:高加林的職場命運到底掌握在誰的手里?自己嗎?顯然不是,他是完全被動的。他是完全把自己的命運放在別人的手里,別人給他機遇他就旺,別人給他難堪他就衰,他其實并沒有真正的去追求。這時可能有人會打斷我說:你以為是現代的社會啊,至少不愁吃,那個年代的農民能有什么辦法?甘為五斗米折腰啊,這就是歷史和社會原因。
我覺得不盡然。高加林是個知識分子,他不僅有文化更有寫好文章和詩歌的才能,如果他真的有追求,真的想出去發展,那就別等別人奉送機會了,一個人出去吧,帶上自己的作品去外面碰碰運氣看能不能應聘到合適的工作,如果當時的社會環境真的是只有大學文憑和靠關系才能找到文字工作的話,那也可以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孫少平一樣去外面攬工啊,幫別人做苦力甚至挖煤,雖然很辛苦但至少能在大城市待著而不用窩在農村里。而且你也不用一輩子給人攬活當苦力,在外面會有無數的機遇,你不知道下一刻砸到你頭上的是什么,無論如何,這時候命運是操控在你自己手里的,你任何時候都是有希望的,你想做什么也沒人能攔你。但若你在農村一直待著等待哪位好心人給你去外面工作的機會,那你就真的是希望渺茫,非常有可能一輩子都在農村窩著,郁郁不得志,埋沒才能,最終就算能和巧珍在一起幸福的生活,你心里終究會有無法彌補的遺憾。
因此我對高加林最終的評判是:He deserved it!!!
最后的附加感想
其實我覺得路遙寫這篇小說跟其自身也有關系,因為年輕時候的路遙在婚姻上有著自己的“頑固理想”,那就是要娶一個北京女知青做妻子。他出生于陜西清澗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對“大城市”、“知識”這一類符號有一種強烈的崇拜和自卑,希望能夠娶到一個知識分子,與他一起實現人生理想。然而,現實不遂人意。娶到北京女知青的路遙很快就發現,他的婚姻質量并不高,妻子不是他夢想中的那樣。這正是小說中高加林的形象特征,他渴望知識并選擇了女知青,但是和黃亞萍在一起后才發現她也不是他心目中想的那樣,亞萍個性太強、任性,什么事都要按她的想法去做,甚至去無聊的捉弄高加林以證明高加林是愛她的。因此我覺得,路遙塑造高加林這個人物形象可能部分取材自自己,而最后給加林一個不如意的下場,也許正是為了諷刺自己婚姻的不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