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mm
最近有不少小伙伴感嘆:
“領導的看書速度簡直逆天了,看完就引用了書中的內容,直接安排工作,可我們還一臉懵逼,不知道領導說的什么呢?這可如何是好?”
“領導的思路已經飛到了10樓,而我們還在艱難的向5樓爬,望其項背,背早就忘不著了!”
“有人一年100本書,這些大神們是怎么做到的?好羨慕哦!可是我不行呢。”
“話說我看書就是逐字逐句讀,一天下來,感覺大腦要當機了!”
如果你也遇到了上訴問題,恭喜你,你很榮幸的得了時下非常流行的“閱讀病!”。不過,放心,非疑難雜癥,可以治!
如果非要進行對比閱讀的快慢,實際上不是看書速度的快慢,而是理解速度的快慢,所以想要提升閱讀速度,就要提升閱讀的理解能力,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只有一種方法——多看書,但要有方法的看!
1.正文干貨很重要,目錄索引也不能忽視
這么多年書的前幾頁被很多人忽視了,前幾頁就是目錄、序、索引,目錄就是整本書的框架,序介紹了這本書的優勢和核心觀點,索引能讓你明確重點。
如果想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解決自己的問題,那就先用3-5分鐘的時間快速的瀏覽書的前幾頁,明確框架,鎖定重點。利用10-20分鐘對重點進行突破,若有跟前文鏈接的地方,可以記下來,借助于其他人的筆記,或網絡搜索作為輔助資料,解決疑問。30分鐘用這種方式,可以搞定一本書,解決2-3個問題。
2.確認閱讀目的和目標,拒絕成為“書奴”
現在書太多了,這本看著不錯,那本看著不錯,別人看的自己也要看,結果看了一堆,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做,直接凌亂,我們圍著各種各樣的書轉,“書奴”的典型表現。
閱讀絕對是“以我為中心的事情”,“我”才是書的主人,書要為我服務,所以先明確自己閱讀的目的,同時確認自己的目標,然后直接找與目標相關的書籍閱讀,能迅速體會到閱讀中節奏為我所控的快感。
3.個人提綱導入,快速與作者形成共鳴
嘗試在已閱讀目錄、序和索引,或者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列出與本書名內容相關的問題提綱,將提綱相關內容導入到整體閱讀中,能迅速找到與自己的問題相關的內容,同時結合提綱分析做著的觀點,形成共鳴。
例如,我們想了解項目管理,根據自己的經驗,粗略的列出問題提綱:
根據我們的問題,尋找相關的關鍵字,看能否跟我們自己達成共識或解決我們的問題。
4.與人分享,完成自我提升
學習有三種境界:
知——有選擇的學習
悟——有發現的學習
用——有創造的學習
閱讀的過程是“知”和“悟”的過程,閱讀過后,將輸入到自己內部的知識進行轉化輸出,與他人分享,或進行實操驗證,反復的練習和嘗試,形成自己的方法、觀點或結論,就實現了“用”。“用”是學習的最高境界,也是閱讀的最高境界,只要“用”了,哪怕是“用”錯了,也完成了自我提升。
以上四個過程不能孤立,要不斷的循環往復,“閱讀病”輕松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