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逆境中的忍耐力是非常驚人的,常常超出自已或旁人的認知。正因如此,人才會創造許多奇跡。
驢子也很有耐力,可以負重走很遠的路,不過脾氣不好,于是,人就支一根長桿在驢頭前面,桿的前端掛一根驢子愛吃的胡蘿卜,胡蘿卜在驢子前面晃悠悠地,讓它碰得到吃不著,這樣,驢子就可以按人的意志,或左或右,榨出體力。
若人真的由神創造,那神驅動人動起來的,就是基因中的渴望,精神中的缺失,簡單地說,就是“癮”。
人生來就有癮。
吃奶會上癮,古時有皇子吃奶,一直吃到成年。一般大戶人家小孩,吃到十來歲之事,也常見。吃奶終不能吃到老吧,故要斷奶。斷奶對孩子而言,是痛苦的,不過,戒斷幾天,也就戒了。
斷奶后,孩子會不斷接觸新的食物,自然就有新的口味,漸漸會對高能量的甜食甜飲產生興趣,對糖上癮。
糖這個東西,對人類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東西,它可以迅速補充人失去的能量。西醫在給病人打吊針時,掛的水,就一直是葡萄糖,只是近代對糖尿病產生重視與研究后,才用生理鹽水來部分替代了。美國大兵的單兵口糧里,就標配了巧克力糖,它可以快速讓士兵恢復體力,提升耐力和戰斗力。糖目前也是各國野戰單兵口糧必備。
人在遠古,食物匱乏,因此,人的基因里就寫下了對高能量食物的渴望,表現出來,就是人會覺得脂肪和甜食會無比美味。現代商品化的食物里,最主要的就是脂肪和糖。比如風靡西半球幾百年的甜甜圈和蛋糕,無不是重脂肪加重糖,其累加的效果,就是人所無法抗拒的美味。東方也是如此,比如周黑鴨、比如身邊生意好的牛肉面。本質都是一樣的。
簡而言之,糖也會讓人極度上癮。不為人所知的是,糖的成癮度,是毒品海洛因的八倍,給人身體帶來的危害是海洛因的五倍。區別在于,糖害的只是食用者本人,且因糖會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需求,原來是加工型食物,近代則更多是藥物。而海洛因不僅會傷害吸食者,吸食海洛因的人,因致幻,及毒資的驅使,會對他人造成危害。因此,盡管糖對人體的害處比海洛因大得多,糖卻是合法的,合法生產、合法銷售、合法食用。海洛因則被全球全面禁止,甚至聯合打擊。
在這兩者間的,管理較為曖昧、控制極嚴的有兩樣。
一是酒,也易生癮,酒后也易誤人誤事,害人害已,但因其利潤巨大,稅收不菲,一般國家只禁止未成年人購買飲用。酒癮上身的人,戒斷極難。曾有武周酷吏來俊臣捕得的御史,一身的鐵骨錚錚,挺過百般酷刑,卻被一壺酒給擊潰的故事。可見酒癮對人意志的影響之深。
二是煙。略同酒,不過煙害人更隱蔽。一手煙害已,二手煙害他人,都是悄悄然,無聲無息。煙癮之頑固,戒離之困難,尤甚其他。北美文豪馬克吐溫曾感慨其難,說“戒煙于我甚易,我一生已經戒過幾百次了。”
這些都是物癮。物癮中,難得有件雅物,會讓人上癮,更難得的是,此物不光不害人,倒還助人幫人。
自然是茶。茶提神似毒卻醒腦似煙,引文思不弱于酒,完善人體又強比糖,更能助人代謝體毒,有其它生癮之物的長處,卻無其等害處,于人健康更有幫助。難得難得,真是難得。似乎神造茶此物,生怕人類輕視此寶貝,故也讓茶具有了使人生癮的功能。
癮,古賢定義為病狀之一,人莫求之。凡癮上身,最好戒之,以求多福。但這茶癮,不要戒。戒茶,無異自毀長城,門摒福神,君子萬萬切莫自誤。
無須戒的,除了茶癮外,還有一癮。奇了,倒不是物癮,是神癮。是一種純粹的精神上的癖好。即正常人都有的性癮。
性癮,動物身上叫發情,于人身上,則為“發乎于情,止乎于禮。”
孔圣人都說,“食色,性也。”生命如果沒有性癮,則生命無法傳承。正所謂,陰陽不合,萬物不生。
性癮有淺有深。淺者,冷淡,薄情寡意,生人難近,此類終為少數。深者,為數眾多,人類歷史的傳承也發展全靠這類。
這性癮深強者,有現代病理學家定義為,“色情中毒癥”。除化學和物理手段處置外,無藥可治。還好,人類較之動物,發展出了道德的概念,方保人類社會的秩序不失。
然而,在道德難及之處,這色情中毒癥的影響力,十分強大。比如,自互聯網的出現,第一家電子商務,就是色情網站,并且,世界上電子商務成交規模最大的不是,耳熟能詳的阿里巴巴或亞馬遜,也是西方色情網站。
島國日本,地勢極低,道德水平也不高,因此也發展了以色情中毒癥群體為目標客戶的色情產業,且規模達到千億美元級別,成了日本的重要經濟支柱之一。
這東西兩洋,大搞性開放的背后,是將人性和人之性當作一種資源進行開發,以攫取經濟利益。這性癮雖不能也無須戒除,但無節制無底線地開發開放,造成目前世界的艾滋病毒泛濫,恐怖青天白晝,罪過何其大哉。還好,我華夏古國,數千年來,一直秉持極高的道德規范,鑄就了人類文明的長城。
續說這神癮中,不只有性癮,還有賭癮。這賭癮,古今中外,為禍不淺。多少潔好一生的良人,辛苦一世的勤奮之輩,最后被這賭癮上身,家破人亡,妻離子散。這賭,君子萬莫沾,賭癮一生,也就廢了一生。
人因癮而樂,而能忍受其他的不如意。但短暫的天堂之旅,卻容易換來深淵的無盡沉淪。若能選擇,君子則一定要選擇,那唯一無害的癮,茶癮,引而為樂,方為善事。
荒茶上癮嫑戒,謹記以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