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招賢心得
文章來源:阿甘籌眾
文 /鄔健敏????? 編輯 /阿甘籌眾
最近有點忙。不為別的,就是為了那21世紀最缺的、最貴的物件——人才!
老賊都知道要挖善做飛賊的高端人才,俺們一群甘客,更要了解創業靠的就是人,對吧?創始人就算再強,也不可能把什么事都干了,創業可不是干個體戶,團隊建設相當重要滴。
不過,也不是都像那位地球人都知道的外星人Jack Ma一樣好命,能匯聚起18羅漢,風風火火闖九州呢。
據說,當時18羅漢做大事的啟動資金是50萬。Ma并不是沒有這筆錢,但是他希望公司是大家的,所以動員所有人一起出錢湊,相應地占不同比例股份。出資
協議寫在一張紙上,很簡短的英文。簽上大家名字之后,Ma讓大家回去把這張紙藏好,從此不要再看一眼,“天天看著它做夢,我們就做不好事。”
2009年Ma突然宣布包括自己在內的18位創始人集體辭去元老身份,改用合伙人制度。不過,“創始人不等于合伙人”,僅有7人留在合伙人隊伍里,其他11個,可以理解為出局了吧。
從這個經典案例里,可以看出兩點:一是資合的重要性;二是出了錢,還得能力跟上才不會掉隊。
創業初期是否必須資合?我覺得未必一概而論,可以分為好幾種情形:
1.幾個聯合創始人能力在同一水平線上,結構互補又有共同的目標和愿景,首選資合,不過必須得要一位創始人主導,持有相對控股權。
2.創始人以一人為主,其他人員雖然也是初期就進入團隊,不過無強烈意愿出資,希望拿穩定的薪水,職業經理人方式參與,就沒必要一定強求資合,做事在
先。當然薪水可能低于市場平均水平,也可以理解成承擔了部分經濟損失,為了換取更大的事業空間;對這類人才,可以考慮設置期權池。
3.核心創始人出資,其他早期人員以技能出資,不領取固定薪水,則可以設置成相應股權。
4.又不出資、又要薪水、又要股權的創業期員工,重點考察能力,是否能與企業的發展同步,能力過關,可以設置期權激勵。
5.有的人才,本來就是以加入團隊作為一種鍛煉和積累,未必其理想抱負是和創始人一致的,這種情況下,談好你情我愿的薪水和待遇就ok,一般不涉及股權安排。當然,如果發展順利,成效卓著,后期發展為長期伙伴,股權可以有。
創業誰不是求賢若渴,千方百計挖人才的呢?只要你有能力有追求有態度,就絕對不會一直只是路人甲,遲早是會閃亮登場的。關鍵是,你到底有幾斤幾兩?
創始人對人才迫切渴求,可惜囊中羞澀,不可能像大公司一樣豪氣沖天,千金求一將,大多先以愿景、發展空間來打動對方,最后掏出心里話:哥們,薪水是比市
場低的,但咱有股權啊!Ma有18羅漢干成一番大事業,那是咱的榜樣啊!有種的,咱就一起再干出個巴巴媽媽來,最好能成世界新首富……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當然,事業要真成了,股權設置肯定也會糾結一番,比如Ma為啥打破所謂創始人體系,弄出個合伙人制度,其中道理不言而喻。這也是客觀的現實,想象下,初期10萬塊,幾年后飛漲至上百億,誰不喜出望外?沒像那中舉的某人成瘋癲已經不錯了。
那么,問題又來了。這個億萬富翁,歷史上對事業的貢獻度,到底值不值上百億?從法理上說,如果明確為持股股權,那么只要這個股東不愿意退出、轉讓,他就
該有上百億身家,這是受法律保護的。而在現實中,創始人往往意難平,這小子,活沒多干,朝九晚五,雙休節假日一個不落,能力也不行,錢就出了一點點,我老
大累得半死,最后給他賺大發去了~~
契約精神是必須堅持的,言而無信的人也干不成什么大事。心里的糾結又是客觀存在的,怎么辦呢?……
最近咱也正在談投資人入股眾籌平臺,創業嘛,很需要開拓各種資源,也在談直接以贈股的方式引入行業大咖,做戰略合伙人。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大哥企業家就開
導我,創業早期,千萬不要覺得自己的股權不值錢,到處送到處許諾,自己留的太少。你會碰到越來越多更牛的人,那時候就沒空間了。所以,早期階段,股權一定
要省著給……
一言點醒夢中人啊,創業初期,股權同樣很值錢的說喔。所以,如果創始人對自己的項目很有信心,如果創始人經濟能力又能承受,外部資金的引入可以晚點;股權也沒必要到處送到處讓,耐心點找到對的人才行。
最近一直在撈人,總結了幾個事。
創始人自己出手看簡歷,撈人面談的命中率比較高。無論企業做得多大,創始人的首要任務就是撈人、撈人、撈人!首席人才官是必須創始人兼任的,當然具體的考核執行層面可以有人事主管負責。
我這幾個總監都是我沖出去撈來的,當然為了人才,咱也是善用了三寸不爛之舌,嘚嘚巴巴把人整暈了,事也就成了。咱挖的人才橫跨70、80、90后三大陣營,各自特點蠻明顯的。
70后屬于老謀深算級別的人才了,經歷豐富,自己的訴求很清晰很直接,這個年齡層的人才,不一定是打工心態加入團隊,而是希望自己的職業生涯有個更好的
轉換和提升,方向調整。我遇到兩類有創業經驗的70后人,一類不太強求薪資,關鍵看重在你的平臺上實現轉型和提升,比如從實業轉型為投資人,所以對股權之
類的沒啥訴求,當然對自己承擔的工作和職責也很有邊界意識。另一類以往有若干次創業經歷,有點身心疲倦,希望進入一個大平臺穩定發展,闖勁已經被消磨很多
了。
不用說,被我忽悠來的是前者哈,能走多長遠就要看磨合了……
80后則有所不同,人常說80后是最悲催的一代,壓力最大最糾結。80后一般校友積蓄,大多成家了,上有老下有小還兼著房貸車貸,經濟壓力比較大。所
以,80后要破釜沉舟出錢創事業,可能性比較小,除非85后90前的小朋友,還能有得一拼。當然,在實際工作上,一般是80后挑大梁,是中堅力量。
90后就更有個性了,仗著年齡小,希望隨心意闖蕩江湖,過快意人生。可惜也有很多事與愿違的。比如我連續談妥了兩個90后,結果都是因為家庭原因沒來成。一個是年齡太小,被抓回學校讀書去了;另一個被父母、女朋友挾持,回老家干證券公司的活去了。可惜啊~~
由此可見,想過自由人生的90后,其實并沒那么自由,家庭的束縛還是很深重……好同情喔!
有趣的是,前不久跟一個90后做文案的小朋友聯系,人一聽說我們在別墅辦公之類的,馬上電話里就敏感起來,直接說自己是小鮮肉,怕被騙了!!~~偶滴個
神,這世界真是變化快啊,我說我還沒擔心,你個大男生有啥好擔心的?人家小伙子回,外面這樣的事情好多,如果見面最好在公眾場合,咖啡館之類的比較保
險~~
我汗汗汗,暈死~~你說這么敏感,這么缺乏安全感的90后,是咋樣的爹媽教出來的?還能獨立闖蕩江湖麼??
就算人才扎堆,流動也是難免的。不過在創業階段,要盡量保持隊伍的穩定和發展壯大。如果確實因為觀念上的差異,以及沒有有效磨合的,好聚好散是必須的。加入創業團隊、離開團隊,其實都是個人的自主選擇,沒人強迫你。
人常說,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一點不錯。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是最重要的,判斷和選擇是自己的事,馬虎不得。一旦清晰地做出了選擇,那么,就請自己承擔后果,沒有怨言沒有牢騷,也沒有回頭路。
所以,創業不能輕率而定,職業發展也不能草率選擇,需要三思而后行。而行,必得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