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解讀100則之第一則
出處:《論語》《學而篇》第一則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解讀
天、地、人號為"三才",上有天覆,下有地載,人為天地之心,應具天地之德,上應效天之自強不息,下應效地之厚德載物,然后始可稱之為人。
學的內容有三:一為知識,二為技能,三為做人之品行。
知識者,如孔子是什么時期人物?他共有多少弟子?他的父親是誰?母親是誰?這些都屬于知識。
技能者,如武術、醫術、算術等,還有現代社會的汽車駕駛技術、電腦操作技術、烹飪技術等等,這些技術不僅需要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通過“習”而形成技能。
第三點做人之品行,尤為重要,實為學之本,學作人之道,初學為士人,至學則為圣人,從士人到圣人只有一條路,就是學。
習有兩種含義:一是復習溫習,重在鞏固強化遠離遺忘,二是練習,將理論知識轉換成技能。總之通過“時習”,即不間斷地“習”,人就會學有所成,從而內心喜悅。
志同道合者謂之“朋”。學道必須尋師訪友,遇有困惑,又有志同道合者自遠方前來切磋交流,受益很多,故云樂。
學有所成,自己的知識技能品德,皆有長進,但是否被用,此為天命。內中包含時機等多種因素,連孔子這么有才能在當時尚且不被諸侯所用,知命之人,不可牢騷不平,自傷中和之氣,無益于事,應該不怨不尤,等候時機,故曰“不慍”。
“慍”字豎心旁,是一個人內心的不高興,但未表現在面色和行動上,如表現出來,那就不是慍了,成了怒了。
況且,一人不知猶可“慍”,如果三十個人、五十個人、一千個人都不知你,你還“慍”的過來嗎?只能從自身找原因,還是因為自身不夠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