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桃花源、武陵源、避秦
晉 陶潛 作《桃花源記》,謂有 武陵 漁人從桃花源入一山洞,見 秦 時避亂者的后裔居其間,“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漁人出洞歸,后再往尋找,遂迷不復得路。后遂用以指避世隱居的地方,亦指理想的境地。
桃園三結義
摘句
緬思桃源內,益嘆身世拙。 《 唐·杜甫 北征》
桃園三結義
春草封歸恨,源花費獨尋。《 唐·杜甫 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
多壘滿山谷,桃源無處求。 《 唐·杜甫 不寐》
悲秋宋玉宅,失路武陵源。 《唐·杜甫 奉漢中王手札》
故山多藥物,勝概憶桃源。 《 唐·杜甫 奉留贈集賢院崔于二學士》
龐公隱時盡室去,武陵春樹他人迷。
《 唐·杜甫 寄從孫崇簡》
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
《 唐·杜甫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
傳語桃源客,人今出處同。 《 唐·杜甫 巫峽敝廬奉贈侍御四舅別之灃朗》
茅屋還堪賦,桃源自可尋。 《唐·杜甫 春日江村五首》
如行武陵暮,欲問桃花宿。 《 唐·杜甫 赤谷西崦人家 》
桃園三結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