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篇)
除致力于本地商業外,九江總商會還積極參與全省或全國商業聯合會會議,提交了諸多有益國內商業發展的提案。如 1922 年 11 月,九江總商會在全國商業聯合會第四屆大會上,提出了“調查國貨外貨輸出輸入概數以資比較案“。該議案全文如下:
為提議事。竊查近年來國人心理提倡國貨,幾于異口同聲,而究竟國貨每年銷行本國若干,輸出外洋若干,洋貨每年輸入總計若干,能明概數者殊難得十之一二。不明概數,即無從比較,無從競爭,無從推銷,即日日倡言提倡維持,終屬空言無補。泰西各國對于調查一項非常注意,而尤以東洋人之調查為特精。吾國非無調查名稱,奈均視為不足輕重。今擬此后請由貴會特制一種詳細調查表,責成全國及華僑各商會每半年查報一次,由總事務所匯志并加說明,再印送各會備查,庶人人心理具有把握,或于推銷國貨不無裨益。是否,仍乞公決。
1927 年 12 月,九江總商會致函各省商聯會大會,就“廢除苛征雜稅”和“商會存廢”問題提出議案,要求廢除九江原有的“龍開河統稅”“九景汽車路股捐”和“南潯火車路股捐”,新增的“江西內地商捐”“出產運銷物品內地”“湖北堤工捐”“糖捐”和“印花稅”,以及所謂的“郵包稅”“煙酒稅”等各項雜稅。提出“一省出口貨設一出口稅局,一次征足,進口者亦如之,撤銷一切征收局所”,以達到“商民納稅之簡便,公家省繁冗支銷”的成效。1929 年,九江總商會在各省商會聯合會會議中,又提出了“永免出洋查稅并令免產地及常關稅案”,得到大會表決通過,并由中華民國商會聯合會主席馮少山、常務委員蘇民生等聯名轉呈財政部。對此,財政部做出批示,要求各省按照消費稅條例規定,“對于出洋華茶應即參酌現行減免待遇,妥籌適當辦法,務于改良稅制之中,仍寓獎勵輸出之意為要”。
九江總商會拾枚銅元兌換券
三、社會活動
九江總商會成立后,不僅在本地商業發展和全國性的商事中發揮了自己的作用,還利用自身的影響,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維護了九江人民的利益。宣統元年(1909)三月初七,九江英租界內發生了“余發程案”。3 日后,九江總商會召開會議,來自九江、湖口及外幫商家共 500 余人參加,決定由商會總協理出面請九江道去文英領事署,堅決要求嚴懲兇手。
1918 年,鑒于英租界對過往的民船、輪船裝卸貨物隨意進行抽捐,扣留不納捐者貨物,九江總商會于同年 9 月致函九江關監督,請求照會駐九江英領事格爾克,務令取消。九江碼頭工人,因抬貨爭價,常有爭鬧的事,雖有警察廳屢次干涉,永不能遏止。為此,九江商會專門召集官商會議,商議解決的辦法。
1927 年 1 月,九江英租界發生了“一六”慘案,太古、怡和碼頭工人舉行罷工,導致商人所購商品不能提取,無以應市,“遂至南貨昂貴,人民大感痛苦”。于是總商會會長魏試蓉和會董王星福、金浩如等前往英領事館,并函請交涉員周雍能向太古、怡和兩公司警告,表示如再三推延,引發貨物積壓損壞,應負賠償之責。公函內容如下:
本埠自碼頭罷工后,進口貨色囤積躉船,不能起卸,積日已久,為數甚多,約計總在百萬上下。小之商店應市無貨,工友生活無著,大之稅收滯納,金融恐慌,均蒙絕大之影響。敝會選據各商前來報告,情勢迫切,而怡和、太古兩公司又須待外交問題連帶解決,貨色起載,遙遙無期,工友既感困難,市面復呈貨荒現象,于工商經濟無以資為調劑,而于金融上亦周轉不靈,加以舊歷年關逼近,為工商習慣上一大結算之期,在在需款孔股,變變不可終日。長此遷延,貨色之堆久積壞,尤為必然之勢。敞會籌思至再,欲求救濟之方法,惟合切懇貴署體察情形,并籌并顧,以維持工商業之經濟,在此外交問題未解決期間,單就商貨設法函知太古、怡和兩公司,將艙門開鎖若干日,并函知該碼頭工會,酌派工友提貨,即于提貨力金,能益補助罷工工友之生計,似此于工商兩界神益。如何進行之處,尚乞賜核奪施行。再此事關系至巨,務請向怡和、太古嚴加交涉,務達目的。萬一該公司籍口外交不開艙,即請申明保留賠償損失,以重資本,合并申明。
除致力于維護本地商民利益之外,九江總商會還積極支持全國性民主革命群眾運動。辛亥革命爆發后,九江總商會會長舒先庚、商人羅大佺、陳中瑞等人利用自身的影響組織商團,聯絡新軍,與九江革命黨人林森一道,積極推動商界人士響應武昌起義,為革命籌集軍費,促使清海軍歸順軍政府,九江總商會一度成為九江革命活動的中心。九江光復后,舒先庚任九江軍政分府財政部長,羅大佺任政務部長。由于九江總商會在九江光復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首任民國大總統黎元洪題寫了“九府統宗“,以表彰九江商民的光復之功。
1912 年 10 月 29 日,孫中山應江西軍政府都督李烈鈞之邀來九江視察,路經九江,九江總商會組織群眾舉行了大規模的歡迎會。孫中山在九江總商會發表的演說詞中提到:“武昌起義,九江最早響應,鼎力支援,使革命得以順利發展。如此之功,吾人佩甚。”
九江國民黨歡迎孫中山先生 照片提供:嚴耀喜
在 1919 年五四運動中,九江總商會組織商人罷市,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聲援“外爭國權”的主張。5 月8 日,九江總商會向北京政府和廣東軍政府發去電文,力爭青島:“北京大總統、國務院、參眾院、廣東軍政府、參眾院鈞鑒:報載青島交涉失敗,山東形勢日危,生死關頭,間不容發,迄速電歐會代表抗爭,為國家生存,為人民免奴隸。臨電隕涕,迫切待命。”
商會還專門去函上海總商會,希望通過維持國貨抵制外貨來達到對外抗爭的目的。在九江紳商學界聯合舉行的國民大會上,九江總商會會長陳中瑞等人提出了組織國貨維持會、抵制日貨、組織救國儲金團等 3 項議案,并一致同意將國貨維持會設于商會。
議案提出后,九江各業紛紛制定了抵制日貨的具體條規。如九江轉運公所規定:內地運出各貨,各棧應負完全不裝日輪之責;停運進口日貨,以舊歷 5 月初十為始,名同業務須函知各埠往來主顧。如有前定日貨,務于期限內趕速運完,逾期則不能報運;若期限外發生外埠輸入日貨時,責由受托之棧聲明公所,由公所用快郵代電函該埠商團嚴行取締。綢緞、百貨、棉紗和糖業則規定:各號現存日貨,應盡速售完回本;已定而未到的日貨,可退則退,不可退則早日料理,時間以 6 月 7 日為限,此后不許再辦日貨如有違規者,每件罰款 50 兩;各行不準接收日本各行鈔票,警告同時并勸說親友不坐日輪,貨物不準由日輪裝載,等等。
張德旺《道路與選擇》 天地出版社
1925 年“五卅慘案”發生后,九江各界于 6 月 13 日在九江總商會舉行了萬人后援會,支持上海工商學聯合會所提出的交涉條件。商會會長金至大任大會主席,通過了以下決議:通電政府及全國父老,主張一致照上海工商學聯合會所提條件,援助進行,進行到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如此案 1 日不解決,當分別國界,實行種種文明抵制,以為政府后盾。仍當宣示與此案無關系之各友邦,請主持公道,以抑強權。1932 年,上海淞滬會戰期間,九江縣商會通過中國銀行駐潯機構,向上海匯款 3000 銀元,支援國民政府第十九路軍的抗日戰斗。
抗戰結束后,內戰爆發,九江商會一度成為統治當局謀取苛捐雜稅的職能機構,其社會活動受到削弱。不過,面對國民黨散兵游勇的敲詐騷擾,商會組織商民進行自保,使九江城出現了短暫的安寧局面。1949 年 5 月,隨著國民黨軍隊撤離九江,地方上出現了“真空“,地痞流氓和幫會勢力橫行,對商民進行了強奪。為此,商會一面同自衛組織進行自保,一面派遣人員渡江向中國人民解放軍尋求支持,最終擊潰了以王公霸為首的地方反動勢力。5 月 17 日,九江解放,九江工商業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資料來源:
1992 年《九江市志通訊》。
2017 年江西人民出版社《江西商會(會館)志》)
【編后記】
九江近代城市史研究中,交通與商業是最有價值的兩個部分,然而前者的研究成果較多,后者卻很少,尤其缺乏系統性的闡述。本篇文章價值頗高,很值得以此為基礎作進一步的深化和拓展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