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的女兒輕閉雙眼坐在母親面前,她們之間的對話如下:
母:你想象自己沿著一個樓梯向下走,四周的光線不是很明亮,在樓梯的拐角處有一面鏡子,你在鏡子里面看到了一個人,但那不是你,可以是一個人或其他形態,你不需要去想它該是什么樣,只需要等待這個影像清晰起來。
女:我看到鏡子里有個穿著白衣服的天使,她正蹲在地上哭,她的翅膀上有很多血。
母:她為什么哭?
女:不知道,可能是流血疼,或者害怕。
母:為什么害怕?
女:她的面前還站著一個很高的黑影,這個影子的手里好像拿著一根棒子。
母:這個影子在打她嗎?
女:沒看到,但是天使站起來和黑影搏斗了。
……
母親聽到這里時,早已淚流滿面。
母女二人剛剛進行的是一場意象對話,從女兒的反饋中母親才得知原來這個嘻嘻哈哈的孩子心理壓力如此之大,那些曾經發生在她身上的來自于周圍人的苛責根本沒有煙消云散,而是變成心里的傷疤結痂后被隱藏了起來,這才是她真實的模樣。而如果沒有這個方式,她完全可能忽略這個內心孤獨、恐慌的孩子,媽媽覺得內疚至極……
你相信嗎?在通過意象對話得出真相前,可能我們壓根不了解你身邊自以為熟悉的人,甚至是自己。
所以,我特別想和大家分享一本由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新鮮出爐的關于意象對話心理治療法的心理學書籍——《自知》,它的作者是當代著名心理學家,心理學中國化先行者朱建軍老師。朱老師早在1987年就開始從事心理咨詢與治療,90年代時他創立了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意象對話術,經過近30年的摸索、實踐、總結,終于編纂出版這本書,讓我們所有人有機會了解、走近意象對話,了解他人或自己真實的內心狀態,擁抱更加幸福、燦爛的人生。
這是一本完全沒有“學術”影子的心理學書籍,任何希望能走進思維深處,直抵心靈世界的人都能讀得懂,且定能從中獲得一二技法在生活中應用起來。
《自知》這本書的干貨滿滿,因篇幅有限,我簡單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三部分內容:為什么說意象世界里體現出的是真我狀態?意象療法的意義何在?我們是否能通過掌握的方法自助或助他?
1.清醒的做夢,遇見真實的自我
想象出來的人或事物可信嗎?
1990年,當全世界絕大多數的心理咨詢師還在采用催眠術與患者進行心理咨詢或治療時,朱建軍已經開始摸索用意象療法與其對話,他發現這個方法很奇妙。用常規方式獲取信息時人們都會想出各種方法進行掩飾或說謊,所以并不容易能知道他們真實的內心感受,從而對治療的直接幫助大打折扣。而用意象對話療法時則完全改變了這個問題。
朱老師會給來訪者設定一個夢境,然后引導對方走進那里,再通過一些簡單的對話指導他們發揮想象,以完成咨詢過程。因來訪者會覺得這像是一個游戲,所以都會非常配合地完成這個過程。
“意象”一詞是指大腦 對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也可以表示其他感覺的心理“形象”,如聽覺意象、體覺意象、觸覺意象、嗅覺意象、味覺意象等。它有象征性,可以表達意義,且這個意義不是這個形象直接的意義,它可以反映人的意識中或潛意識中的心理活動。
比如:我們在瑜伽課尾聲時會跟隨音樂和老師的語言進入冥想狀態,她會描述出海洋、沙灘、清風、細雨、鳥鳴、蟲叫……我們的身體也隨著意識進入縹緲、空靈的狀態,我們看到自己走在開滿鮮花的道路上,甚至可以撫摸到身邊蝴蝶的羽翼,我們可以感受到自己越飄越高,像一片羽毛那般輕盈……
其實,這時我們就已身處在意象世界中了。
一個人在夢中,藝術家在創作、文學家在想象,巫師在做法、精神病患者在發病、小孩子在編故事……這些統統都是意象思維。
意象思維是一種象征性認知,它不只像解夢的方式可以給到某個固定意義,它還可以有更多的意象表達。比如夢中的蛇和意象思維下的蛇就有不同的意義,前者可能代表危險,而后者則代表男性性器。
朱老師在書中用大量的實例展示和印證在我們身體內既看不見也摸不到的不斷流動的能量可以決定我們開心或壓抑。就像奔涌的河流遇到大壩,它的狀態就由釋放變成積蓄,如果不能及時疏通,早晚瀕臨崩塌。
還記得電視劇《小舍得》里那個被虎媽壓迫學習的胖小子顏子悠嗎?他的心理變化就是由不能釋放導致最終崩潰,那個在他腦海中幻想出來的可以陪他上課、吃飯、對話的同學就是他意象世界中的“產物”,“他”是他的化身。
所以,白日做夢也可以是真的,在我們的意象世界中,那些看到、聽到、感觸到的人或物都像一面鏡子里的我們,是真實無二的存在。意象對話是能和我們內心對話的最直接的方法。
以上是我想分享的第一部分:清醒的做夢,遇見真實的自我。
接下來是第二部分內容:
2. 意象療法的意義何在?
有個詞叫積郁成疾,想象下一個小心結如同有磁力般地將同類情感吸引到一起,最終小結變成大疙瘩,心就“病”了。
榮格說:“不是人支配著情緒,而是情緒支配著人”。
最近熱播電視劇《開端》講述了一對因女兒在公交車上遇到性騷擾后情緒失控,司機違規停車后該女性被撞身亡的夫妻在對案件處理結果不滿意的情況下,選擇自制爆破物,炸毀行駛中的公交車及乘客,已解喪女之痛的故事。
我們在這部電視劇中就能夠滿滿地解讀榮格所說的關于情緒與人的關系。如果這個負面情緒不能被化解或抽走,那么它就會一直在心靈深處產生憤怒的作用,將人推向犯罪的極端。
但,在這部劇的大結局,通過李詩情和肖鶴云及警方的共同努力,終于揭開了女生喪命的真實原因,在乘客的幫助下,這對已經站在人性泯滅邊緣的父母終于回頭是岸。這印證了當負能量被抽離后,情結也就失去了力量。
意象療法的意義在于它能夠春風化雨般將深層在我們潛意識層面的情緒得以釋放,并能夠調節附著在這個意象上的能量。如何做到呢?其實方式很簡單,就如同開篇那般——采用意象對話的方法。
意象世界就像我們的精神世界被通過幻燈機投放出來,受訪者看到的是一幅幅畫面,而咨詢師得到的卻是一個個答案。我們有多少深埋的情緒,就會有多少微妙的主題。也許是人生早期創傷性的經歷;也許是消極意象或情緒被反復加強、固化;也許是因為元意象的影響太大而引發了其他一系列癥狀,從而出現心理障礙。
如果把心理問題的堆積過程比喻成烏云密布,繼而狂風驟雨,那么意象療法就像撥云見日、雨后晴空,將消極的元意象進行引導、改造就能起到改變意象的作用,而意象改變了,人也就自然會被改變。聽上去是不是覺得很神奇?是的,從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我就被這種感覺深深吸引了,所以,也特別推薦你能走進這本書,仔細感受。
以上是我分享的第二部分:意象療法的意義是改造消極元意象,拂去深埋于心的塵垢,重新認識和接受這個斑斕的世界。
最后,和大家分享下第三部分內容:
3. 學會意象療法是否可以自助或助他?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盡管我們不能像專業的心理咨詢師般給來訪者提供心理治療,但這本書呈現出的方法和內容完全足夠我們運用到生活中,你可以用來做自我意象對話,也可以和家人“造夢”,甚至與同事、伙伴,畢竟了解一個人的內心才可能真的拉近距離。
意象對話是有“定法”的,就像有各種模板,你完全可以在不同環境和對象上運用起來。
朱老師告訴我們:意象對話起于“造夢”,用設定好的內容請來訪者進行想象,由此得到他們不同的心理側面。比如房子是心靈的象征,水是“情感、生命力、性”等的象征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采用引導為主或傾聽的方式進行,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朱老師在書中運用了整個章節,手把手地告訴我們在意象對話中經常出現的景、物、人有哪些代表意義,繼而通過“共情”的方法,引導來訪者脫離不好的意象,誠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心理治療需要循序漸進,但找到了方向,結果也就自然不會遠了。
以上是我分享的第三部分內容:我們是否可以運用意象對話自助或助他。
4. 寫在最后: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我們必須得感謝作者能夠將自己20余年的現場咨詢和治療經驗著書,讓我們這些完全沒有心理學背景的人在書中有所收獲,不只能更準確地進行自我探索、自我調節,也能讓我們對孩子、親人表達愛與關懷。
讓我們在“白日夢”中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