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都在為徐志摩的浪漫、熱誠、癡心和執(zhí)著著“摩”時,回看當年,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對他的原配夫人張幼儀是無情而殘酷的。
1、徐志摩和張幼儀結婚之初。
1915年徐志摩與15歲的張幼儀結婚。由于是包辦婚姻,他從照片里看張幼儀,對這個深受封建禮教的女子很是鄙棄。從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樣的鄙棄張幼儀,那種骨子里的冷漠令人心碎。
徐志摩對待自己不愛的結發(fā)妻子冷漠殘酷至極,他寧愿招呼仆人,也不愿對她說半個字,這種毫不掩飾的嫌棄和無視,放到今天就是一種赤裸裸的冷暴力,殘酷得很。
可徐志摩一邊嫌棄著張幼儀,一邊卻享受著與她的夫妻生活。婚后第三年1918年,張幼儀懷孕生子。徐志摩卻在此時提出要出國留學,而后拋下有孕在身的張幼儀飛快地留洋。
也就是在留學期間,徐志摩結識了林徽因,并愛上了她,一心想著追求她。
2、徐志摩和張幼儀在國外,生子并離婚。
張幼儀在生下長子兩年后1920年,前往英國與他相聚。此時的徐志摩依然對張幼儀嫌棄不已,對這個從小接受封建教育的妻子說她什么都不懂,是個鄉(xiāng)下來的tbz。
他一邊接受著張幼儀無微不至的照顧,一邊深情款款地追求著林徽因,還冷酷地對懷著次子兩個月的妻子提出要離婚。她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徐志摩答:“還有人因為火車肇事死掉,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
見張幼儀不答應,便一走了之,將其一人撇在沙士頓。1921年,張幼儀產(chǎn)期臨近,無奈之際,她給二哥張君勱寫信求救,她來到巴黎,后來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張幼儀的去向,卻不予理睬。直到1922年要辦理離婚手續(xù)時,才找到柏林。
徐志摩卻要求必須盡快辦理離婚手續(xù)。還寫下那句著名的:“無愛之婚姻忍無可忍,自由之償還自由”。
當張幼儀提出想征得父母意見之后再離婚時,他急了,一連聲說:“不行、不行,你曉得,我沒時間等了,你一定要現(xiàn)在簽字,林徽因就要回國了,我非現(xiàn)在離不可!”
他如此著急要求離婚的原因竟是為了追求林徽因。
直到那一刻,張幼儀才知道,這個男人的心是再也不可能挽留的了。最終,她成全了他。
如此冷漠殘酷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合法妻子,絲毫看不到那個寫出“你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我的波心......”的詩人式的浪漫與真情。
在徐志摩與張幼儀的這段婚姻里,他從未給過自己的合法妻子好臉色,哪怕只是微乎其微的一點點愛。
3、張幼儀離婚后的華麗轉身。
看著徐志摩如此避之唯恐不及的逃離,可能有人會以為張幼儀是多么不堪的女子,配不上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大詩人。可是,恰恰相反,在這段婚姻中,徐志摩才是那個真正高攀的人。
她家世顯赫,為了讓她嫁得風光體面,能在夫家獲得足夠的尊重,她的娘家人用心良苦,特地派人去歐洲采辦嫁妝,陪嫁豐厚得令人咋舌。
徐志摩想拜梁啟超為師,還要通過顯貴的大舅子(張幼儀的哥哥)牽橋搭線。
當然,這跟愛不愛一個人是兩碼事,但是,肆意傷害一個人卻是另一回事。
同時代的女子,朱安一生堅守,把自己放低到丈夫魯迅的塵埃里,卻始終沒有開出花,一生婚姻,無性無愛,孤獨終老。更可悲的是,她沒有反抗命運對她的不公,就這樣默默地承受著。晚年的朱安曾說:“我和先生的書稿一樣,毫無生命,只是先生的遺物。”這句話讓人倍感同情。她是一個典型封建婚姻包辦的犧牲品。
相比起來,張幼儀也是幸運的,她沒有因這段失敗的婚姻而向生活低頭,而是拿出了跟破碎婚姻抵抗的決心和勇氣,她變得更加堅韌和獨立。
離婚后的張幼儀活得簡直像一部勵志大劇。
從小接受封建禮教育的她知書達理、端莊賢惠,克己復禮,心里最遺憾的就是沒有系統(tǒng)地學習過新派思想的知識,沒有向其他女子那樣既淵博又俏皮有趣的性子。也許這就是徐志摩看不上她的原因所在。
離婚后的她在柏林獨自一邊帶著年幼的次子彼得,一邊進入德國佩斯塔洛齊教育學院讀書,期間經(jīng)歷了次子彼得的夭折之痛,但她始終沒有放棄對生活和未來的渴望,此時的張幼儀已經(jīng)不再是以前那個卑微的,被丈夫譏諷為“小腳與西服”的封建柔弱的女子。
離婚三年后,徐志摩在給新歡陸小曼的信中再次提到這位前妻時,曾贊嘆到:張幼儀“一個有志氣、有膽量的女子,這兩年來進步不少,獨立的步子站得穩(wěn),思想有通道。”
得到那個曾經(jīng)無比鄙棄自己的前夫的真心褒獎,是件多么難的事情。
離婚后的張幼儀,華麗的轉身,她的人生開始有了鮮花與掌聲。
回國后的她,出任上海女子商業(yè)銀行的副總裁,借助關系使女子商業(yè)銀行走出困境。他每天忙碌上班,下班后又請家庭教師上門為她補習,她每天忙碌的工作和學習。
所謂情場失意,職場得意,她在金融業(yè)屢創(chuàng)佳績,而后創(chuàng)立的云裳時裝公司還成為上海最高端、生意最興隆的時尚匯集地。
糟糕的婚姻可怕嗎?可怕!但她更像一所學校,你在其中經(jīng)歷了最鉆心的疼痛、最委屈的磨練、最堅韌的忍耐、最蝕骨的寂寞、最無望的等待。以這樣飽經(jīng)磨練的心態(tài)再去面對生活和未來,還能有過不去的坎嗎?
一個人,最怕永遠面對的是過去,背朝的是未來!
4、徐志摩和陸小曼錯誤的結合。
徐志摩與張幼儀離婚后,沒有追求到林徽因。之后回國發(fā)展的徐志摩在交際場合遇到了陸小曼,兩人迅速墜入愛河,徐志摩不顧父母的強烈反對,毅然決然地跟陸小曼結了婚。
陸小曼的出身與學識其實并不差,家中獨女,從小嬌養(yǎng)。但她生活奢靡,并習慣于依附男人,甚至吸食鴉片,她的豪奢,讓婚后的徐志摩不得不為掙錢而疲于奔命。
徐志摩的父親出于對陸小曼極度不滿,斷了給徐志摩經(jīng)濟上的支助。因此,他不得不同時兼很多課,課余還趕寫詩文,以賺取稿費。最后,徐志摩索性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以掙家用。當時,人均的年薪為五塊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掙到幾百大洋,但是即便如此,因為陸小曼的奢靡,仍然滿足不了家庭的花銷。
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從北平到上海前妻張幼儀的云裳時裝公司拿他定做的襯衫,張幼儀得知他第二天要搭乘免費的飛機回北平,心中不安,勸他不要坐這種免費的飛機,但徐志摩為了省去路費,說沒事。結果飛機途中因大霧彌漫,飛機觸山爆炸,機上連他一共三個人,無一人生還,那時的徐志摩時年34歲。
噩耗傳來,陸小曼哭死,拒絕承認現(xiàn)實,還把報送噩耗的人擋在門外,無奈中,送信的的人只好去找他這個前妻張幼儀。半夜傳來前夫墜亡的噩耗,她冷靜地對事情做了妥帖的安排,自己與他已離婚,不宜出面,所以安排讓兩人共同的兒子阿歡前去認領遺體,但是阿歡才13歲,年紀尚小,她便讓自己的八弟陪同阿歡前往濟南認領前夫的遺體。
5、那個徐志摩不愛的女人,最終卻是他最后值得托付的人。
阿歡是徐志摩和張幼儀的長子,但因為自小沒有得到父親的陪伴,他對父親比較冷淡,沒有太多的感情,但是跟爺爺奶奶的關系很好。
張幼儀和徐志摩雖然離了婚,但是因為阿歡和徐家二老的關系,兩人也時常見面,像朋友一樣交往。他對她沒有愛情,卻在她華麗轉身之后對她有了尊敬。
她撫育著他們共同的孩子,照顧著他的父母,關心著他的點滴,在他疲于奔命掙錢的時候也常常幫助他度過難關。
徐志摩遇難去世后,張幼儀也一直替他盡孝照顧家中的二老。
和徐志摩愛的那些女子不同,她或許不夠有趣,卻誠懇務實;她或許不夠靈動,卻足以信賴;她或許不夠美麗,卻值得托付。
梁實秋在《談徐志摩》一文中這樣評價她:“她沉默地、堅強地過她的歲月,她盡了她的責任,對丈夫的責任、對夫家的責任,對兒子的責任 —— 凡是盡了責任的人,都值得被尊重。”
她,是一個善良,有智慧、格局、胸懷的女子。
張幼儀去世八年后的1996年,她的侄孫女張邦梅為她撰寫的英文版?zhèn)饔洝缎∧_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出版。書中,她這個從婚姻中突圍并升華的女子坦陳:“我要為離婚感謝徐志摩,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沒有辦法找到我自己,也沒有辦法成長,他使我得到解脫,變成另一個人。”
徐志摩大概永遠也想不到:安頓自己身后事,為自己盡孝的竟是那個自己一直鄙夷的前妻張幼儀。他更想不到:在他死后,陸小曼就和翁瑞午開始了長達30年的同居生涯。而那個被她拋棄的前妻,卻一直替他照顧著父母家人和子孫后代……
而他的人生,永遠定格在了34歲。最后伴他長眠的,則是那個剛出生時他只在醫(yī)院隔著玻璃看過一眼的幼子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