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參與的會議比較多,我產生了兩個疑問,一個疑問是,“開會”到底為什么有這么大的魔力,讓正在“陽”的人頂著滾燙的額頭“樂此不疲”地在會上用公鴨嗓發表自己的觀點?另一個疑問是,領導們幾乎天天都在開會,而每一個會上最高層次的領導一定會安排一些工作,低一點層次的這些領導們哪來的時間干活呢?即便他們會把工作一層層再往下安排下去,他們總得有時間去思考吧,總得把干工作的思路傳導到基層吧。
先思考一下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原因有幾個方面吧,一是,就好像處在一樓的我想象不到六樓的風景一樣,處在一般崗位的我也想象不到中高層管理者的管理視野和內心的那份責任感,一天下來馬不停蹄地開會是“無可奈何”,是“不得不”。坐我旁邊的小姑娘在沒陽之前信誓旦旦地說,如果她陽了絕對一點活都不干了,在床上躺著好好休息,結果昨天她陽了,昨天今天兩天一直在開會,今天抱著39度的身體在床上開了一天會,其中有一個小時還同時開了兩個會。沒有人逼自己這樣做,是自己內心的那份責任感告訴自己【應該這么做】。二是,每一個決心走“仕途”的人在當初做選擇的時候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很多人只看到了領導的權力大、一呼百應,但真相是,領導的格局也大,操的心也多,既要清楚這個部門的重點,又要了解那個部門的難點,而開會其實就是檢驗你這個領導對自己的管轄的業務領域有多了解有多精進的一次“現場測驗”。每一次開會都是一次面試,每一次會上發言都是在積累面試得分,積滿一定的積分就能躍遷到更高的領導崗位,這是“仕途”上的潛規則。三是,對很多擅長表達的人來說,開會不是一種“煎熬”,而是一種“享受”。想起《平凡的世界》里少平的叔叔孫玉亭,他人生最大的愛好就是開會,可以一天不吃飯可以一天不抽煙,但如果一天不開會滿肚子的“會議語言”可就無處安放,沒著沒落的。絕大部分領導都是天生的“演說家”,他們擁有極好的口才,即便天賦里沒有,通過無數次會議發言也磨練出來了,每一次會議發言他們都“自我感覺良好”,獲得一種小小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這種小幸福會讓他們享受或者最起碼不排斥開會。
明天繼續。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