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開會,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而且大部分還為此頭疼不已。
現如今,小編我就是處于一個頻繁開會的部門,最頭疼的還是我是我們部門的會議書記,我來數數我一周要開的會。
我們部門共有6個人,可是每天早上一到居然要開半個小時的晨會,平均每個人講五分鐘,但是有些人根本不需要那么久,比如像我,我每天的工作都非常固定,給我20秒我就說清楚了我昨天干了什么,今天干什么。所以大部分的晨會時間都是在探討某些對外合作拓展業務該如何進行,但是這種議論決策權都掌握在兩個領導的手里,其余4個人基本負責旁聽執行,這里面還包括兩個程序員哥哥,跟我們新媒體運營半毛錢關系沒有。
說完晨會,我昨天下午被領導開小灶,拉去開了一個多小時的兩人會議,一開始很嚴肅地聊了我的工作發展、如何改進的問題。可結果聊了沒幾分鐘又回到了業務拓展問題上面,你們能明白一個小兵和元帥談排兵布陣是什么感覺嗎?反正我是體會到了,你不說話不行,你說話你又不懂,總之,全場就屬于我在那里聽,然后“嗯,嗯,嗯”應和著,我到現在都沒明白領導為什么要單獨和我探討業務拓展問題。
領導和我開完會最后還說過兩天還要找我和同事進行一次3人會議。
最后我們每周還有一次周會,歷史兩個小時,流程就是先過一遍部門的營收,業績,這會花半個小時左右,接下來又是千篇一律的探討那些拓展業務。
可以看到,一個6個人的部門會議盡然有如此之多。
我大概算了一下,一周下來我有將近5個小時在開和我并沒有太大關系的會議。然后這些會議并沒有為我帶來多大收益,最多的無非是和同事多閑聊的幾句,增進了感情,對于我工作效率的提升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幫助。
這讓我不經又回想起我第一家工作的公司,那個時候剛好相反,大家都是制作短視頻,文案、后期剪輯、錄音等同事平時就溝通很多,工作都是相互配合的,互相之間都非常了解。
但是那個領導和我們溝通少,一周下來可能都沒有一次會議,一個月領導丟一個指標下來,大家都在埋頭苦干。結果就是,下面人關系是鐵打的一般,可是和領導的關系卻產生裂痕了,他不了解我們工作的辛苦與難處,漸漸地我們也就不服他。
最終的結局就是我們整個部門都相繼離職了,宣布了那項業務的失敗。
最近也看了一些朋友抱怨公司總是喜歡開會,而且很多都是在下班后,開的也都是一些沒有實質進展的會,大家說了半天也沒有說出個所以然來。
這不禁讓我產生了思考:我們開了那么多的會,到底是為什么?
其實部門會議本身的目的是為了增加上下級之間有效的溝通,大家的工作能夠統一戰線,提升高作效率。
過多或者過少的會議都會阻礙部門工作的良性進展,過多大家會認為在浪費時間,無效的閑聊,過少又會導致信息傳遞不暢,時間一久同事間容易產生矛盾。
日本的一位心理學博士說:沒能力的人坐在會議上,就有在做事的錯覺。
所以為了避免無效的會議,我們開會也很需要技巧性。
比如像晨會這種匯報性會議應當簡短準確,不讓把業務探討放到晨會上面來;而到了業務探討會議應當邀請與業務相關,有議論決策權的人參加,而不是大家兩個人在那說,其他人在旁邊干瞪眼;還有頭腦風暴會議應到提前通知大家做好準備,先去做好相應的了解,查閱相關資料,這樣大家頭腦風暴也才能有方向,說出真正有價值的觀點,而不是突如其來的風暴,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到最后也沒討論出有價值的東西。
以上僅是我的一些會議心得,還請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