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經歷和目睹周圍人事跌宕頗多,雜務擾心神,以致日漸隨波逐流,流連人間煙火。慢慢的,常感心煩神燥,總有缺了些什么的感覺。
前幾年,偶有一日,索性靜下心神,觀照內心,探尋自己。良久,終于發現,那缺了的事情,是什么。
是的,讀書。
我竟然忘記了,讀書能夠蕩滌世俗的塵埃與污穢,明志且維心;亦能夠使我在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中保一絲冷靜;在熙熙攘攘皆為利來的人群中辨一分方向;在浮于表象的追名逐利中留一份清明。
該罰!竟然疏忽了這么重要的事情。
回頭細細想一想,大概是結婚成家徹底步入社會后,漸漸被各色染缸輪番洗染,各色環境輪番熏陶。于是,在我還懵懂迷茫之時,就已經被裹挾著陷入了紅塵囂囂。漸漸的,只知道在紙醉金迷中交換利益,在推杯換盞中計劃未來。
而從小伴隨的讀書習慣,竟被漸漸遺忘,好似風中殘燭,飄搖不定,只能蜷縮在我思想的一角,僅余茍延殘喘,維持一線生機。
幸好,找到了癥結所在,幸好,那曾經的最愛尚存。趕緊把它從角落里小心翼翼地請出來,供奉在內心最重要的殿堂,時時關注,小心守候。萬幸,沒幾時,它就生機煥發,意興盎然了起來。
而我整個人,也因為那一次的內心覺察而感覺自己心靈又得到了一次難得的升華,仿佛受困某一境界已久武林高手,因緣際會間終于打通了任督二脈一般,自此更上層樓,又有了新的目標和追求。
回顧自己的讀書路,并非大道坦途,而是坎坎坷坷,斷斷續續。
記得小學四年級時,學校組織清明出游,目的地是“三孔”,即孔府、孔林、孔廟。坐了兩三個小時的車,細雨朦朧中,古色古香的重重建筑和參天古樹的印象已不深刻。記得最清楚的,卻是從那里回來時,買的兩本書,讓我知道了,除了連環畫,還有更精彩的圖書世界在等著我。而這兩本書,也開啟了我對閱讀世界的鴻蒙之門。
時隔將近三十年,書名已經記不太清楚,內容卻還有印象,一本是關于外星人的,茶壺狀的外星人不用嘴巴吃東西,而是肚子上有一個門,打開之后往里面塞東西,十二個月塞一次即可,胖胖圓圓的他們不怕摔,就像氣球一樣,飄飄蕩蕩的就從太空落到地球上......另一本是關于百慕大三角的神秘事件,好多航行經過的船只和飛過的飛機都被吸進一個巨大的漩渦,然后進入另一個神奇的世界......
后來我的寶貝書被同學借走,再也沒還回來,著惱之余,心里暗暗發誓,以后絕不輕易借書與人。
因為那兩本書,使我從此愛上讀書,而讀書的大門也為我打開了一絲細細的縫。雖然只能窺得一線門里的閱讀世界里,五彩霞光普照漫天,可也足以令幼小的我內心震撼,因而對讀書充滿了癡迷和向往。雖然,我不知何時方能登堂入室,盡情享受文字世界的五光十色,浩瀚書海的波瀾壯闊,但我愿意在那縫隙邊緊緊相隨,牢牢守候,只求等來那門向我緩緩打開的一刻。
限于三十年前物質的匱乏,那時,讀書的欲望蠢蠢欲動,卻一直被緊緊束縛,常常不能痛快地閱讀??墒菍ψx書的深愛,卻被深深烙印在心底,成為一道美麗的紋身,永不磨滅。
初中和高中時期,時而和同學相伴,跑到學校外的書店租書來看,當然,教材上課文相關的國內外名著和老師推薦的好多書籍,我都是抱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多啃了個遍。至于消化不消化,已經顧不了那么多了?,F在想來,名著們帶給我的藝術審美之旅,必定是漫長而踏實的,不必著急,慢慢行走。
捎帶著,不可避免的,武俠和言情也陸續有探究,金庸、古龍、梁羽生,瓊瑤,席絹,席慕容......我基本混了個臉熟。其中,所有書里,最吸引我的,是金庸筆下的風雨江湖。當時那種吸引和喜歡,對于一個十二三歲的女孩子來說是不是不正常,已經顧不得去思考,反正就是喜歡。對于行走江湖,四處為家,常常深深向往之,羨慕書里描繪的大俠們仗劍天涯的瀟灑不羈,崇拜書里彰顯的好漢們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氣概。
我曾經極度懷疑我的豪爽大笑和不拘小節的性格,就是那時候被影響,之后最終形成的。以至于第一次和人見面的時候,他們總以為我是嬌滴滴的林妹妹或者是為人師表的迂腐老師。可是相熟之后,才發現,外表太具有欺騙性,因此常常大呼到:“這位,應該是虬髯客才對!”
久而久之,我對我自己性格和外貌的不和諧給別人造成的美麗的誤會,便當作了一種惡趣味,一面道貌岸然的裝斯文淑女,一面漸漸露出江湖豪杰仗義直言的習性,常?;5挠讶艘汇兑汇叮鴷r常放聲的大笑魔音,更是讓他們眼珠子掉一地。
嘿嘿,不管怎樣,我都心底竊喜,單方面的認為這也是讀書的收獲呢!
到了大學時代,終于脫離了十來年壓抑枯燥的應試教育。除了必須應付的學業,讀書的愛好便如脫了韁的野馬一般,一發不可收拾。開始日以繼夜肆意的讀書,不管是名著還是無名小本,不管是外國舶來品還是本土土著,總之,到手之后都是毫無形象地狼吞虎咽生吞活剝一番。
仿佛餓了好久的乞丐,看到了饕餮盛宴,顧不得其他,先狂吃猛塞一陣再說。而細細的品味咂摸,卻是在囫圇吞棗的吃掉好多之后才有的需求。
那時常常去的地方,便是學校圖書館和校外大大小小的書店。一排排、一列列,琳瑯滿目,無數無數各種各樣的書,姿態各異地展現在你的面前,仿佛在等待接受首長檢閱的士兵,又仿佛在等待皇帝挑選的秀女。而作為挑選者的我,簡直都要挑花了眼,左右為難間,便常常貪心的想把書架一掃而空,全部據為己有。
那時讀的書也很雜,從余秋雨到柏楊,從痞子蔡到三毛,從高爾基到海明威,從村上村樹到托爾斯泰,名家數不勝數,好書數不勝數......我喜歡主動搜集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和內容,也會和同學、朋友們相互交流讀書信息。
現在再想一想,那些書里的內容竟已漸漸模糊記不清楚??墒牵蚁嘈拍且痪湓挘?b>你小時候吃了很多東西,你已經不記得你吃了什么,不記得那些東西是什么味道,但是,那些東西已經長在你的身體里,變成你的細胞,你的骨血,伴隨你的成長,讀書也是一樣。
而有一些書,我是不讀的,比如某位年少出道名聲大噪的好幾棲明星,他的書,我都是繞道而行,甚至不小心碰到時,我都不帶翻一番的。還有好多影視明星們的書,他們信奉“演而優則書”,而我則完全不信,不愿“書”這個在我心目中神圣無比的字眼被一再褻瀆,所以,從不給它們一個眼神,哪怕一瞥。
這充分顯示了我的古板和執拗,我竊以為,這是讀書的副作用。我亦不甚喜歡這個有些偏執習慣,但是挑剔的胃口,卻吃不下這類讀物,就不勉強了罷。
畢業之后,教了幾年書,那時還好,在學校那種相對平和的環境中,繼續保持著讀書的習慣,并不曾廢棄。
但是,結婚成家換了工作之后,大約有三年的時光,就像我曾經反省的一樣,陷入日漸世俗的生活,工作使我成為了一名面目模糊的社會人,漸漸遺棄了曾經最忠誠的伴侶。隨著工作的繁忙,壓力的增大,讀書的時間也大幅減少,一度曾經幾乎斷了讀書習慣,只偶爾翻翻搬家之后幸存的書籍,或者無聊的去追一些網文。
現在看來,幸好覺醒夠快,夠早;也慶幸,覺醒夠快,夠早。沒有被世俗的泥沼拖入浮夸的深淵。這功勞,當然是歸功于之前大量的閱讀的沉淀和積累。所以,“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這句名言,我深深相信。
這幾年也因為有了寶寶,讀書的事情愈發看重,讀書的類型也越發駁雜。教育類、親子類、心理類的書也粗淺涉獵。當然被我寵冠后宮的文學類書籍是經久不衰從不舍棄的。閑暇時候也會看些雜書,比如網絡小說,或許它們營養成分不多,甚至可能還有防腐劑、色素什么的,但是,一些優秀的網文,也能打發時間,小長見識權當娛樂了。
在這個多元的時代,越來越多的書籍被刊印,越來越多的作者大放異彩。書海無涯,越讀書,越覺得自己讀書少。這世上的書,自己窮其一生,都讀不到其九牛一毛。
讀書路漫漫,而古人說的“活到老,學到老”,真真是誠不我欺也!
讀書之事,還想多談兩點:買書和借書。
關于買書。上學時和工作后一直都有買書,有的是因為喜歡內容,有的是因為喜歡封面,而有的是因為喜歡作者。都會精挑細選了,然后好好閱讀賞析一番。慢慢的,年年月月積累下來,也算存書頗豐,小有規模。遺憾的是,隨著離畢業、結婚、搬家一番番生活的變化,曾經存的書也七零八落,十幾年的存書,大多和我相隔天涯。
現在的存書,大都是這些年又重新陸續積攢的,十來年二十來年前的存書,早已不得相見,有一些或許塵封在媽媽家或婆婆家,也有一些或許早已腐化為煙塵,再世輪回。
當然,以后必然還會陸續買書,一定會好好珍藏,雖不至愛書如命,但也會相待如珠如寶。雖然現在網絡發達,電子書滿世界都是,但是,守舊執拗的我,卻認為都不如紙質書讀起來有感覺,也不如紙質書讀起來感覺真實。同樣的,做起筆記來,自己一筆一筆寫出來的文字,總感覺要比電子產品打出來的方塊字更有感覺,更真實。
這大概也是源于我這個愛書人的堅守吧!
關于借書。雖然小學時的寶貝書曾被借走不還,給我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陰影,但是一般情況下,我還是比較愿意出借的,唯一的條件是對方要愛惜愛護,要保存完好整潔。
但是有一種情況除外:我記了批注的書,是千千萬萬個不愿意借出去的。大多書里面有記的批注、心得或書評,好多都是讀者和作者的私密對話,或者是對自己心靈的深刻認識和剖析,當然不愿意那些記錄被赤裸裸的暴露在第二個人的面前。所以,此類書是萬萬不肯借的。
讀書,曲曲折折數載,你又回來了,而我們藕斷絲連了這么久,如今得以再續前緣,真好!
我定會好好珍惜你,和你一路走下去,有你相陪伴,余生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