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
《答顧東橋書》32.11心得感悟
【原文】
來書云:“謂《大學》格物之說,專求本心,猶可牽合。至于《六經》、《四書》所載多聞多見,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學審問,溫故知新,博學詳說,好問好察,是皆明白求于事為之際,資于論說之間者。用功節目固不容紊矣。”
格物之義,前已詳悉,牽合之疑,想已不俟復解矣。至于多聞多見,乃孔子因子張之務外好高,徒欲以多聞多見為學,而不能求諸其心,以闕疑殆,此其言行所以不免于尤悔,而所謂見聞者,適以資其務外好高而已。蓋所以救子張多聞多見之病,而非以是教之為學也。夫子嘗曰:
“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是猶孟子“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之義也。此言正所以明德性之良知非由于聞見耳。若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則是專求諸見聞之末,而已落在第二義矣,故曰“知之次也。”夫以見聞之知為次,則所謂知之上者果安所指乎?是可以窺圣門致知用力之地矣。夫子謂子貢曰:“賜也,汝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歟?非也,予一以貫之。”使誠在于多學而識,則夫子胡乃謬為是說,以欺子貢者邪?一以貫之,非致其良知而何?《易》曰:“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夫以畜其德為心,則凡多識前言往行者,孰非畜德之事。此正知行合一之功矣。好古敏求者,好古人之學,而敏求此之心理耳。心即理也。學者,學此心也。求者,求此心也。孟子云:“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非若后世廣記博誦古人之言詞,以為好古,而汲汲然惟以求功名利達之具于外者也。博學審問,前言已盡。溫故知新,朱子亦以溫故屬之尊德性矣。德性豈可以外求哉?惟夫知新必由于溫故,而溫故乃所以知新,則亦可以驗知行之非兩節矣。“博學而詳說之”者,將以反說約也。若無反約之云,則博學詳說者,果何事邪?舜之好問好察,惟以用中而致其精一于道心耳。道心者,良知之謂也。君子之學,何嘗離去事為而廢論說。但其從事于事為論說者,要皆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而非若世之徒事口耳談說以為知者,分知行為兩事,而果有節目先后之可言也。
【譯文】
? ? ? ? ? 來信寫道:“先生,您認為《大學》的格物,唯求本心,這還可牽強附會。至于《六經》、《四書》所講的多聞多見、多知前人言行、好古敏求、博學審問、溫故知新、博學詳說、好問好察,如此等等,都清楚表明要在處事中求取,在論辨中獲得。功夫的節目、順序是不可紊亂的。”
? ? ? ? 有關格物的內涵,前文已作了詳細闡述。“牽強附會”的批評,已不必再多作解釋。至于說到多聞多見之類,都是孔子針對子張而說。子張好高騖遠,認為唯多聞多見才是學問,而不能反求內心以存疑惑,所以,他的言行難免有埋怨和悔恨,而所謂的見聞正好滋長了他好高騖遠的缺點。孔子說這番話并不是教導子張去多聞多見,而是為了糾正他那要多聞多見的缺點。孔圣人曾說過:“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
? ? ? ? ? 這句話與孟子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意思相近。這些正表明人的德行的良知并不來自于多見多聞。至于“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就是只尋求見聞上的細枝末節,已落入第二義了。因此孔子說是“知之次也”。把見聞方面的知作為次要學問,那么,所謂的主要學問是指什么?從此處,對圣人致知用力的地方我們可以完全窺見了。孔子對子貢說:“賜也,汝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非也,予一以貫之。”若知真在于多學多記,那么,孔子為什么要用這一謬論來欺騙子貢呢?“一以貫之”,不為致良知又為什么?《易經》上說:“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倘若以積累德性為目的,如許多知以前的言行,又何嘗不是積累德性的事呢?此正是知行合一的功夫。好古敏求,就是熱衷于古人的學問而勤勞迅捷地尋求我心的理。心即理。學,即學這個心。求,即求這個心。孟子講道:“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并不是如同后世之人,把廣記博誦古人的言詞當成好古,那僅為迫切追求功名利祿等外表的東西。關于博學審問,前文已講得很是詳細。溫故知新,朱熹也說是尊德性的范疇。德性豈能向外尋求?知新必經由溫故,溫故才可知新,這又可作為知行并非兩回事的有力佐證。“博學而詳說之”,是為了再返回到至約。若沒有返回至約這一論點,那么,博學詳說到底是指什么呢?舜的愛問好觀察,也僅是用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使道心惟精惟一。道心,即為良知。君子的學問,什么時候離開處事、廢棄論說呢?但處事和論說,都是知行合一的功夫,也正是要致其本心的良知,而不與世上那些只用口耳談說為知的人相似,把知行當兩回事看待,如此才真有節目先后可說。
【心得感悟】
? ? ? ? 學習《致良知》近一個月了,剛開始覺得都是大道理,一聽就明白,以前似乎也聽過類似的道理。可是每天讀、看、寫,用心去體會,慢慢地才感到陽明先生心學的博大精深,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致良知》,去知行合一,每天都有新的收獲。今天的文章有幾點感悟:
? ? ? 1、學習不必貪多不化,用心去體會才是為學之道。
? ? ? ? 夫子謂子貢曰:“賜也,汝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歟?非也,予一以貫之。”我以前也走入誤區,到處去學習不同的知識,掌握一點皮毛就自以為是急于表現,而沒有深入鉆研一門學問,結果樣樣通樣樣松,犯了所謂的“多聞多識”之病。曾經在一年內學習了MBA管理、教練技術、私募到上市、東方智慧、佛學、文學、禮儀學、電子學等十多門課程,當時是以為在精進,內心頗有些自鳴得意。可是,正因為心無所住,知識不等于良知,只有真正用心領悟到才會致良知。否則充其量不過是形而上學、流于形式。記得那時候頗引以為豪,逢人便賣弄剛剛學的知識皮毛,甚至常好為人師、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現在回想起來,實在有點可笑。管理用到實處了嗎?又記住了多少知識?學會調適性領導力嗎?做到隨時遷善了嗎?真正可以放下觀自在嗎?資本思維又用于企業了嗎?哎,一聲嘆息,留下無數個概念術語而已,于事無補!為什么學習了那么多卻未能致良知呢?我的理解是因為知識和良知未能區分好,當然無從去致良知。
? ? ? 從體用上分,良知是本體,知識是本體發用之物;從先天與后天上分,良知是先天存在的,“不學而能,不慮而知”,而知識是后天產生的,“必待學而能,必待慮而知”。所以,學者應“務踐履以充良知”,通過去惡存善的功夫,去把握人之本體——良知。而我的學習并未去踐履,浮于表面,以炫耀知識、包裝自己為目的,從根本上、發心上都偏離了方向,當然會“南轅北轍”,徒有虛表了。
2、學習要實踐落地,知行合一,致良知才是學習目的。
? ? ? ? 文章中提出“但其從事于事為論說者,要皆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而非若世之徒事口耳談說以為知者,分知行為兩事,而果有節目先后之可言也。”我們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知行合一了?什么是良知?良知是心之本體,是天地自然之法則。良知唯在心中致,離開本體之心則無良知可致。自己的內心是最好的老師,記得香海禪寺的賢宗法師說過,閉上眼睛才能看清世界,其實說的正是去用心看回自己、用心感知天理、去致良知。現在的社會上,常有一些所謂的“大師”,在媒體上夸夸其談、滔滔不絕,引輕據典,看上去可謂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可是事實上呢?有的全是抄襲他人,有的是虛妄之言,有的是唯利是圖,有的是移花接木,有的是光說不練,即使口若懸河吹再大的牛皮,又如何去實踐真知,從表我回歸本我?
? ? ? ? ? 對自己的啟示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少說多做,拿事實來說話,會更有說服力。今天和一位好友分享,朋友給我的回應是:為什么要去學習,最重要是自己是否對自己真的有成長幫助。做給別人看,別人看了也就忘了。所以,沒必要非得讓自己為了別人好評那么累,而迷失了自我。另外,有時候說得多做得少,說太多太好反而成了障礙。有時候,你說的太多太好,別人對你的印象越好,但是相處過程中發現你的做法和你說的不一樣,大家會很失望,然后覺得你虛偽。因為對你印象太好了,期待太大了,自然投射了。所以,這也是人際很容易出問題的重要關鍵。講到了實處,深有同感。
3、致良知沒有旁觀者,想要什么樣的人生全憑自己。
? ? ? ? ? 立平老師分享時說到,“致良知沒有旁觀者。”如何證明你不是一個旁觀者?那就是,你在多大程度上做到了至誠無息;你在多大程度上充分地燃燒了你自己的生命;你在多大程度上減少了煩惱和憂慮;你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了信心和希望。我們只有自己全身心投入致良知的修行中,才會進步,靠別人是沒有用的。我們習慣每天往外求,所以沒有力量,忙于應付。當我們反求諸己,向內求時,我們充滿了能量,我們開始閑下來。多數人因為看見而相信,只有少數人因為相信而看見!陽明先生文章中說“德性豈可以外求哉?”,高尚的人格,還是需要我們自己在心上修煉,外求是求不得的,無論是向老師,還是向朋友,甚至向佛祖,求了也是虛妄不真。
? ? ? ? 最后借用四合院曉華老師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如果全世界都遺棄了我,我還有一顆真心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就是修心,修身就是修得一顆光明、純凈、寬廣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