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讀過很多遍,以前讀,愛它的朗朗上口、氣勢恢宏,四如真言描繪的軍隊形象,始終令人熱血賁張。現在讀,更愛它的睿智深邃、鋒利直接,如吹散迷霧的勁風,像刺穿假象的尖刀。
這種變化,源于一本書,一位現代商人解讀孫子兵法的書,名叫《華杉講透孫子兵法》,口氣很大,名字很low,但它確實金光閃閃。讀到欣喜處,自己在狹小的辦公室轉來轉去,發泄抑制不住的激動。一直打算圍繞它寫一篇政論文章,從2016年的仲夏拖到2017年的中秋,今天算開個頭,介紹幾種令我醍醐灌頂、撥云見日的思維理念。
以弱勝強or以強凌弱
歷史上可歌可泣的戰斗故事不少,最經典的莫過于巨鹿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這種改變歷史走向而又以少勝多的關鍵戰役,包括我軍發展壯大,也一直是以小搏大、不斷勝利的歷史。那是不是可以說,戰爭勝負并不是由誰強誰弱決定?孫武的回答是:NO。戰爭世界的根本法則就是強勝弱,整體強勝整體弱的,局部強勝局部弱的,古往今來,莫不如此。千百年來,絕大多數的戰爭都是以強凌弱,以強勝弱,弱者主動挑起戰爭的寥寥無幾,正因為如此,個別以弱勝強的戰例才被千百年傳唱。
那么,弱者如何戰勝強者的呢,就是聚集整體力量,在局部形成對強者的相對優勢,進而戰而勝之,所謂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積小勝為大勝,通過局部勝利引發連鎖反應,弱者才有可能戰勝強者。況且,有的所謂強者,并不是真的強。
但是,根本法則絕不能忘,戰爭從來強者勝,弱者從來無理講。作為一支部隊,必須要扎實練好基本功,不斷發展壯大,這才是根本,絕不能甘于做一個依仗著“精神+計謀”去打仗的軍隊。以前能打贏比我們強大的敵人,因為我們并不是真的弱者,我們有比敵人更強大的地方。實力不如敵人,那就千萬別去招惹他,不要老想著以少打多、以弱勝強,更不能以此作為部隊建設的戰略指導,那絕對是毀滅性的災難。因為,有些實力上的差距,僅靠精神、氣勢和計謀是無法彌補的。
計謀or計算
“兵者,詭道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意思看著差不多,打仗就是打計謀,看誰更會耍陰謀詭計,孫子兵法就是教我們這個的,我以前這么認為。華杉說,不好意思,孫武老先生不是這個意思。
詭道就像足球場上的假動作,看誰能騙過誰,誰更會騙,更容易贏得機會、獲得勝利,但是這不是基本功。計策就那兩下子,雙方都讀過兵書,每次打仗都必須用那些計策。比如我要打哪兒,你曉得我可能會騙你,你也曉得我可能要讓你誤以為我要騙你,其實我沒騙你,我真打那。但那又如何,踢球每一步都有假動作,但那不是贏球的本質。
足球隊員平時都在訓練什么?練假動作?當然不是,一練體能,二練技術,三練戰術配合,這才是戰斗的本質。軍隊同樣如此,計謀很重要,但如果沒有足夠的實力作基礎支撐,計謀也是沒有用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孫子兵法的計,不是用計,是計算的計,是講計算,不是講計謀。計算什么呢,道、天、地、將、法“五事”,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民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七計”,通過計算這些內容,判斷敵我強弱,預測戰爭勝負,決定這場仗能不能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怎么知?如何知?就是通過計算五事七計。所以說,計算也是基本功,遠比計謀重要。
大家讀的都是同一本兵書,都會背,為啥差距那么大?原因就在于判斷,而判斷來源于計算。你判斷不了現在發生的是什么情況,是判斷不了敵情嗎?表面上是敵情,本質上是對自己沒判斷。你只要對自己判斷清楚了,任他什么敵情,你自然知道該怎么辦。
準備and等待
春秋時吳楚交戰。兩軍相距三十里,雨下了十天十夜,晚上都看不見星星,漆黑一片。楚軍左史倚相對大將子期說:“這么惡劣的天氣,吳軍肯定認為我們沒有防備,一定來偷襲,不如備之?!庇谑橇泻藐噭莸戎擒姽粊砹?,一看楚軍嚴陣以待,占不到便宜,轉頭便撤。楚軍也沒追擊,因為知道吳軍有所防備。等吳軍走遠了。左史又說:“他們往返六十里,回到營中,又累又餓,大將要休息,士兵要吃飯,肯定防備松懈了。咱們急行軍三十里摸上去,定可一鼓破之?!背娨烙嫸?,果然大破吳軍。
開始時下著大雨,楚軍列陣等著,吳軍不來怎么辦?那不白準備了嗎?《兵法百言》:“寧使我有虛防,無使彼得實嘗。”寧可我白準備,也不能讓他萬一來了,讓他得手。
作戰就那么一下子,我們99%的工作,都是準備工作。而且,我們絕大部分準備工作,都是“白準備”,因為準備本來就是“不防一萬,只防萬一”的,所以每一次有效準備背后,都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次“白準備”。左史并非料事如神,料定吳軍一定會來,他只是按操作規程,做好準備。吳軍若不來,士兵們怨聲載道,這事過去了,不會寫進史書里,我們也不知道。吳軍來了,他就名垂青史了。兩千多年后我們還能知道這事,可見這樣的事是很少發生的。
真正最重要的工作,除了準備,還有等待。準備是自己的事,積蓄實力,操練兵馬,鼓舞士氣。等待,是等待敵人犯錯,等待時機出現。敵人如果不犯錯,我們就很難贏。兵法的詭道,多方以誤,就是想方設法引誘對方失誤。
兵家的思想,講究一戰而定。戰爭不是打過來打過去,而是積蓄力量,等待時機,一戰而定。懂得等待是戰斗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一個指揮員不能等待,將是巨大的性格缺陷。做任何事都是這個道理,不該動作時什么也不做,做一次就解決問題。多少事,都誤在頻頻動作。
勝戰思維and敗戰思維
孫子兵法的理念,對敵要用勝戰思維,對己要用敗戰思維。
勝戰思維,就是從出發點上就輕視可歌可泣的戰斗故事,不打那么多的仗,只打容易的仗,不打跌宕起伏的仗,而要追求兵不血刃,未戰先勝,不戰而勝,看見敵人要敗了才開打,一戰而定。所以,真正的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沒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故事都是講給老百姓聽的。名將是把不可能打贏的仗打贏了,所以一戰成名。
勝兵先勝而后求勝,敗兵先戰而后求勝。軍隊先制造勝利的態勢,然后再向敵方挑戰,肯定能贏。如果部隊先投入作戰,然后謀求勝利的態勢,尋找勝利的機會,必然以慘敗告終,尤其是指揮員不夠突出的時候。
敗戰思維則是以失敗為假設為前提來思考,這是孫子兵法智慧的根本。我們一般是以成功為假設的,怎么把敵人干掉,但是孫子兵法的思維是,作戰行動之前,一是先考慮風險,二是考慮代價,第三才是考慮利益。首先假定這事會失敗,其思考、分析、謀劃都是圍繞如何避免失敗,減少代價,處于不敗之地,然后用計、等待,等待一戰而定的機會出現,一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