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這本書被小說家毛姆列入世界十大小說名著之一,著名的文藝評論家威爾遜毫不夸張地認為在英國文學史上唯有莎士比亞和簡·奧斯汀經久不衰,《傲慢與偏見》正是簡·奧斯汀的經典之作。這本書經過二百多年的檢驗,受到一代代讀者的交口稱贊,不讀實屬人生一大憾事。
最近正有時間,迫不及待地買來了這本書準備好好讀讀,原以為會花上幾天時間,沒想到一天就把整部書看完了,實在是太精彩了,每一個環節緊緊相扣,只想繼續讀下去,舍不得上廁所,連肚子咕咕亂叫都感受不到了,終于在晚上看完了這本書。
這本書以達西和伊麗莎白兩人的愛情糾葛為主線,講述了四對年輕人的戀愛婚姻故事,看起來都是俗套的情節,特別是男女主人公的愛情屬于當前流行的“霸道總裁愛上我”的爽文,這類小說從古至今多得數不勝數,它是何以超越眾文,成為世界文學寶庫的經典之作呢?再細看這本書才能有更深的理解,名著不同于一般書之處在于,每讀一遍便會發現不一樣的隱藏點。
楊絳先生說,很多人讀小說不過是讀一個故事,或者,只讀到一個故事。我也是屬于”很多人“中的一個,讀完一個故事,一本小說也就讀完了,可是近來在學習寫作,我決心突破自己的舒適區,探討一點不一樣的東西,從寫作技巧角度來談談這本書。
小說開篇第一句話“有錢的單身漢總要娶位太太,這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奠定了本書幽默諷刺的基調,并且這種幽默感會貫穿全文,讓你邊讀邊啞然失笑。
小說的篇幅長也就決定了這部小說的人物會很多,但縱觀全局,會發現這部小說里沒有不必要的人物,每一個人物都帶著自身的使命;也沒有不必要的情節,每一個情節都是為推動故事后續的發展。
有些小說的全篇布局很緊湊,設計感十足,就像一個造物者安排著每個人的命運,可是《傲慢與偏見》布局十分自然,全然不覺得是作者刻意的設計,只是主人公在自然行動。大仲馬在創作《三個火槍手》時,根據情節的發展需要,一個火槍手不得不死,他很喜歡這個人物,很想改變他的命運,可是怎樣都做不到。這也充分說明了厲害的小說開始后,人物會按照他們自己的生活軌跡往下走,作者不再是創造者,而只是一個旁觀者,這也使作者成為了真正厲害的作者。
這本書全篇布局堪稱一流,不刻意,不著痕跡,接下來從男女主人公的兩次重逢來展開,說明作者如何巧妙地構思著每一個情節的發展。
伊麗莎白在舞會上見識到了達西的傲慢,還出言不遜地說她的樣貌只算過得去,遠遠沒有漂亮到能打動他的心。而后,在聽到威克姆對達西的評論之后,更加認為達西是一個目中無人、心胸狹隘的小人。
在姐姐的意中人賓利搬離朗伯恩后,伊麗莎白一度認為是他朋友達西在從中作梗,甚至在姐姐去了倫敦后,賓利并沒有去見姐姐,伊麗莎白更加確信一定是達西在阻止兩人,直到聽到了可靠消息,達西認為她姐姐配不上他朋友,因為兩家差距懸殊。這時,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厭惡之情達到了頂峰。
就在這個時候,他們重逢了,更可怕的是達西還向她求婚了。
明明兩人的生活幾乎沒有交集的,作者如何安排的這一次重逢呢?
伊麗莎白媽媽也就是貝內特先生沒有兒子,按照當時的繼承制,他們這棟房子在貝內特先生去世后會繼承給其遠房表侄柯林斯先生。這是個什么樣的人呢?對地位高的人,他阿諛奉承、極盡崇拜,對于比他地位低下的人,他自命不凡、不加理會。
鑒于非常幸運地可以繼承房產,他準備彌補一下姑娘們,這個彌補方案是什么呢?選擇五位姑娘中的一位作為牧師住宅的女主人,等貝內特先生去世后,也算有位姑娘住在這棟房子里,給他們一絲安慰。理所當然地要選擇貝內特大小姐,在聽說大小姐即將訂婚時又毫不猶豫挑中了二小姐。女主伊麗莎白怎是個任人宰割的人呢?她毫不留情地拒絕了表哥的好意,在兩天過后這個表侄就向伊麗莎白好友也是他們鄰居的女兒求婚了。
也正是由于這戲劇化的人物做出的一些可笑的事情,為后面伊麗莎白后面與男主達西重逢,承認自己對他的偏見做了鋪墊。
柯林斯先生無時無刻不在炫耀自己的女恩主德布爾夫人,聲稱德布爾夫人對他照顧有加,他還有幸受邀去她府上用過餐。正因為這場求婚鬧劇,伊麗莎白才有機會去牧師家里陪伴剛結婚的好友,從而結識德布爾夫人,并在德布爾夫人家里與達西相遇,而這位女恩主正是達西的姨媽。
在這里達西向伊麗莎白求婚,向她傾述了他的一片衷情以及他的矛盾困惑,雖然他們之間地位差距很大,可是達西全然不在乎,他只要她就好。伊麗莎白卻拒絕了這位年收入至少一萬磅的先生,她認為他傲慢無情,更重要的是他破壞了姐姐的婚事,她對他只有厭惡,哪怕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男人,也休想讓她嫁給他。
達西沒有為自己做過多的辯解,只在第二天早上交給伊麗莎白一封信,這封信里把伊麗莎白對他的誤解做了詳細的解釋。
這封信伊麗莎白反復地讀,并就一些事實反復地回想、分析,頓時羞愧難當,她誤解了達西,承認自己對他有著非常深的偏見。雖然達西先生有些話很尖銳,但的確都是事實,她不得不承認自己總是自詡有眼力、有見識,可是在看待達西先生時,確實抱著偏見和無知,完全喪失了理智。
這時候,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厭惡感沒有了,但她卻無法對他產生好感。
后來,大姐簡問伊麗莎白是什么時候愛上達西的,伊麗莎白自己也說不上來,可是我們卻能從作者的筆墨中讀出來,這源于他們倆在彭伯利莊園的第二次重逢,這一次重逢同樣安排得非常巧妙。
伊麗莎白的舅母在很久之前就邀請伊麗莎白同他們一起去旅行,原先是打算去遠點的地方欣賞湖區風光,可是由于舅舅臨時有事,行程需推遲兩周,并且需縮短旅程,只能走到德比鎮,舅母曾在德比鎮住過幾年,并且那里也有不少好玩的地方,故地重游讓舅母非常開心。
巧妙之處就在于這個德比鎮正是達西的莊園所在地,那里景色宜人,房子精美,舅母決定去參觀參觀,伊麗莎白不想碰到達西,在打聽到達西不會回來之后也一同去了。
在這里,伊麗莎白從女管家的嘴里聽到了一個自己根本不認識的達西,他是那么善良且沒有架子的一個人,在女管家看來他是全天下最好的莊主,最好的主人。他根本沒有別人口中的傲慢,只是不善言談。她看到了達西的大幅畫像,只見他兩眼就這么盯著他,想起了他對她的一片衷情,心里泛起陣陣感激之情,她在畫前佇立了許久,細心的讀者肯定也發現了,伊麗莎白就是這個時候對達西產生好感的。
告別女管家,三人準備離開。作者怎么可能忍心不安排男女主人公見一見呢?說巧不巧,這時房子的主人從大路上走了過來,原來他沒給管家打招呼,先于大部隊提前一天到了。這里達西充分展示了他對伊麗莎白的喜愛之情,他沒有繼續向她述說相思之苦,而是盡心對待她的舅父舅母,雖然以前他曾是多么看不起她這些地位低下的親戚,他把妹妹介紹給伊麗莎白,希望兩人友好相處。
曾經,他的傲慢讓他無法正視對她的愛,她的偏見讓她拒絕接受他的求婚。如今,他放下他的傲慢,善待她的家人;她放下她的偏見,走進他的內心,終于成就了一段雙向奔赴的美好姻緣。
正是這兩次精心設計的重逢,我們看到了伊麗莎白對達西感情的變化,從厭惡到客觀看待再到產生好感,一步一步,作者安排的非常巧妙,情節一環扣一環,不著痕跡。作者高超的寫作技藝及對人性的深刻剖析也讓這本書成為經典之作!
每一本小說都有它的使命,愿我們看小說不光只看到一個故事,還能從故事中收獲到自己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