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之前,在得到上聽到了《傲慢與偏見》的音頻,但還是覺得很不過癮。拋開它世界名著的身份,我更喜歡它是一本純粹的愛情小說。
最初對它的興趣來源于這本書的時代背景——限定繼承制。一個已經過去式的制度,卻讓貝內特一家陷入了愁嫁的煩惱。
剛開始,它并沒有吸引到我,也許是因為我已經提前知道了結局的緣故。但在看書的時候,仍舊從字里行間仿佛看到了三角戀的樣子——達西開始愛慕著伊麗莎白,賓利小姐愛慕著達西,伊麗莎白卻又因達西的傲慢而對他沒有好感。
也許愛情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在這里,愛情最美好的時候不會是熱戀,而應該是萌芽。達西偷偷的暗戀著伊麗莎白,而伊麗莎白還恍然未覺,反而因為他人的看法而對達西更加厭惡。在這里,奧斯丁便巧妙的穿插了一個人物——威克姆。
從威克姆口中,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厭惡更重,而得知是達西拆散了姐姐的好事的時候,更是厭惡到無以復加。以至于,在達西向她表白之時,她會爆發出那樣的怒火。然而,事后她卻又對達西表達的愛慕,輾轉反側。
書中最精彩的部分,該是伊麗莎白的內心獨白與對達西的描寫。一個女兒家,雖然表面裝作若無其事,但仍舊對達西初次到訪時的傲慢,有著小小的虛榮心。
至于中間穿插的姐姐與賓利先生的愛情,表兄柯林斯懷有目的的求婚,妹妹莉迪亞跟著威克姆私奔的事情,都隨著伊麗莎白與達西之間的默契與愛情,最終在達西的那一封充滿了“怨氣”的信,舅母透露出的“秘密”,讓伊麗莎白對達西產生的誤解而感到羞愧,更讓伊麗莎白感到臉紅和“竊喜”。
啊,原來他是這樣的人。想起溫和有禮的賓利先生,彬彬有禮卻是個十足賭徒的威克姆,想起十分健談卻毫無主見,依賴凱瑟琳夫人的表兄柯林斯,與他們相比,達西的確“傲慢”。他不善言談,總是一副旁觀者的冷眼。但當你走進他內心的時候,才會發現,達西的心里,很小,小的只能夠裝下一個人。
如今回想起來,看到達西給伊麗莎白回的那一封,寫得信封上滿滿都是字跡的信。像個怨婦似的,甚至還將自己親妹妹的丑事說出來旁證威克姆是個怎樣的人。這個看似毫無頭腦的舉措,可不正是說出了戀愛中智商無下限的人嗎?即便是自詡為冷靜,理性的達西,卻也沒有逃脫掉這個桎梏。
書中的前三十四章,是斷斷續續看完的。因為大部分都是在說的姐姐簡的事情,而到了第三十四章的時候,我才用了兩個小時將后面一口氣看完。
有人說,這世上只有兩種故事:愛而不得,棒打鴛鴦。
到了后面,看見伊麗莎白內心的轉折,那一處處小兒女心態的變化,羞愧,臉紅。著實讓人覺得有趣。
比如這一句:伊麗莎白在回答姐姐說達西的傲慢,答:“事實上,從內心而言,我深深的為他難過,然而他既然還存在種種其他的思量,它們極有可能很快將他對我的好感驅除掉,你應該不會責怪我拒絕了他的求婚吧?”
又比如:
看吧,當愛情來得如此猛烈的時候,人們卻又在懷疑他。
愛情從來不是一廂情愿,達西與伊麗莎白也是。當凱瑟琳夫人來家里,義正言辭的對伊麗莎白說,讓她離開達西的時候,倘若伊麗莎白對達西沒有半點好感的話,那他們恐怕也走不到一起。
到了這里,事情也走向了尾聲。凱瑟琳夫人的威逼并沒有什么用處,反而使得達西對伊麗莎白更加的欣賞,倘若她就此屈服,達西恐怕才會寢食難安呢。
與妹妹的婚姻相比,伊麗莎白的婚姻卻是十分幸福的。
而這種幸福是來自于達西與伊麗莎白的“勢均力敵”,拋開家世不談,達西冷靜理性,內心柔軟(偷偷為伊麗莎白的妹妹莉迪亞解決威克姆的欠債問題),而伊麗莎白活潑大方,內心卻又敏感堅強,有著自己的主見。二人的互補才是愛情的最好模樣。
雖然簡.奧斯丁奶奶(應該是祖祖祖奶奶吧,十八世紀的人物)終身未嫁,這也得感謝那位牧師的不娶之恩(嫌棄奧斯丁家境),所以才會有了這本傳世的《傲慢與偏見》。
若說這本書好,好在哪里……我覺得首先是人物吧,無論是簡的溫良謙和,如玉般的女子,還是伊麗莎白開朗大方,妹妹莉迪亞的放浪,還是瑪利亞的內傲與表現欲。特別是賓利小姐,與達西,還是伊麗莎白三人共處一室時候的各人心思,著實令人發笑。
其次,大概就是情節描寫了吧,細膩的內心獨白,通過信,對話的表現,故事所起的轉折,跟著伊麗莎白的感情線,雖然不是生離死別般的波瀾壯闊,卻是可以體會到女兒家百轉千結的小心思。
以至于達西的心理,僅僅透過一些事件或動作來表明他對伊麗莎白的愛慕。
愛情這東西,總得有人先踏出一步,才能知道會不會有人跟你走。
沒有太多的嘆息與遺憾,畢竟故事是一個大團圓的結局。然而總是覺得這樣是否太過倉促了,也許,這就是意猶未盡吧……
好了,百聞不如一見……愛情最好的樣子,就是伊麗莎白與達西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