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已經跑了6公里。耗時44分鐘40秒”耳機里傳來悅跑圈app的提示音。那一刻的心情,只能用“歡呼雀躍”來形容。
我終于做到了,第一次,沒有停歇,連續不斷地跑了六公里。
這樣的成績相對于那些跑步高手當然不值一提。我的朋友圈里有好幾位是跑馬拉松的常客。但我的開心,并不是來源與其他人的對比,而是因為我戰勝了以前的我,跑出了比上周更好的成績、更好的狀態。
大學時代,800米考試對我來說就像一場酷刑。跑完第一圈400米,肺部都要炸裂了,第二圈全靠咬牙死撐,跑完整個人癱在操場上,休息了十來分鐘才活過來。
工作之后長期久坐,整個腰部和背部十分僵硬,每次扭動脖子、伸個懶腰,都能聽到自己的骨關節咔咔咔地響。我不想在20幾歲的年紀,身體卻像60幾歲那般脆弱。于是開始周末晨跑。
剛開始由于體力實在太弱,只能跑300米,然后走300米。漸漸地,可以跑1公里,走1公里。就這樣跑跑停停,慢慢堅持著。
我查看了悅跑圈上的記錄。2016年7月-12月,基本上每次跑步只能堅持3公里(里面還包括我走路的里程數)。2017年1-4月份,平均數是4公里。5-6月份都在5公里以上。每一次都是跑一段、走一段。
今天是7月8日,連續不間斷跑6公里。終于在里程數和連續性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把跑步截圖和感悟發在朋友圈,收到很多贊和評論:
“好厲害,我現在一千米估計都喘得要死”、“我也想跑步,一起啊”、“不錯,好樣的”……
02
我很喜歡現在的自己。愛上跑步的自己,堅持閱讀和寫作的自己。
如果時間倒回兩年前,那時候的我,迷茫,頹廢,沒有人生目標,和現在完全判若兩人。
周末晚上看電視劇看到兩三點,第二天睡到十點多,起來吃個午餐繼續睡到下午四點。不想約朋友聚會,不想看書,不想出去看電影,不愿意做任何新鮮的事情,也完全沒想到要精進自己。
我清楚的記得,有一天下午睡醒,因為房間的窗簾都拉上了,加上我的住處是在城中村的巷子里,光線本就不太好,整個房間籠罩在巨大的陰暗之中。睜開眼那一剎那,看到死寂的房間,突然感覺呼吸一滯,好像一輩子就這樣毫無意義地過去。那種沉重的窒息感,背后夾雜著頹廢、自暴自棄的陰暗心理。
如此壓抑的、百無聊賴的生活,我再也不想經歷。
03
我知道很多人和我有相同的經歷。雖然明知看電視、看小說、玩游戲,并不會讓自己有所長進,雖然心里明白運動比葛優癱對身體更好,雖然內心深處無數次想要改變,但惰性總是一次次戰勝自律。短暫的快樂之后,隨之而來是巨大的空虛感。
從心理學上來說,人的本性都是貪圖享樂的。喜歡呆在舒適圈里,那讓人感覺到安全、快樂。
前幾日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書名特別心靈雞湯,但確實是一本很有益的書),作者斯蒂芬·柯維,書里有一句話特別有意思:“流行文化提倡的方法和永恒的、千百年來沉淀下來的、原則性很強的方法大相徑庭。”
為了解釋這句話,作者還制作了一個表格:
翻譯成人話,大概意思是:你現在正在做的,和你真正應該做的,完全是兩碼事。
舉個活生生的例子好了——有一位朋友的姐姐很胖,檢查出多囊卵巢,有這種病的人,如果不減肥,很難懷孕,就算懷孕,流產的幾率也很高。親人都為她操碎了心,但是她完全是一副自我放棄的心態:姑娘我該吃吃該喝喝,我就是喜歡葛優癱、煲電視劇,讓我改變飲食,讓我去運動?沒門!
斯蒂芬·柯維在表格中傳達的意思,用來解釋這個姐姐的案例,大概就是說:
吃重口味的東西很重要嗎?不重要,吃得健康才重要。
看電視很重要嗎?不重要,多閱讀、持續更新自己才重要。
葛優躺很重要嗎?不重要,身體強健才重要。
“有多少人在彌留之際,希望自己花更多的時間工作或看電視?沒有一個人希望這樣。”
“當人們明白什么是重要的事情,并專注、正直地對待這些事情,那么幸福和安寧將紛至沓來。”
04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對勁,卻又不知道怎么改變,不妨用上面的表格去對照生活,分析利弊。
不要順應社會潮流去生活,不要看到你身邊大多數人都在熬夜玩游戲,你也去跟風。讓你變得更好,不是社會潮流,而是那些簡單的原則(比如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持續閱讀與更新自我認知……)。
改變,并沒有你想象中那么難。我的改變是從晨跑開始的。
為了晨跑,必然要早睡,這樣我就可以戒掉熬夜的壞習慣。
晨跑完之后,我發現我的周末,多了很多能夠自由掌控的時間(以前我的周末都是睡過去的),為了不辜負大好時光,我可以閱讀一本好書,看一部好的電影,完成一篇很久之前就想寫的文章,聯系一個許久未見的朋友……
改變,是一點點發生的。當你做對了第一件事之后,后面就會產生連帶反應。
對于我而言,“晨跑”就是那個“做對的第一件事”。你也可以去發現屬于你的“做對的第一件事”,它不一定是晨跑,也許是學英語,或者是跳舞,亦或是畫畫,甚至是認真對待工作……
找到那件事,堅持去做,你會發現你漸漸走出毫無意義的生活,慢慢變成你喜歡的模樣。
無戒21天日更挑戰 day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