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大部分人都是出身不太富裕的家庭,這里的富裕僅僅是指“錢”。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越來越多的80后、90后、00后成了令人艷羨的“富二代”。相比而言,出身貧困家庭的孩子對于金錢有著與身俱來的崇拜。從小就會聽到父母說:好好讀書,將來找個好工作,掙大錢。放眼周圍這些為生活奔波的港漂、滬漂、深漂、北漂,大抵的夢想都一樣——定居身處的城市。有人說過我努力了18年,才有機會和你一起喝咖啡。而對于出身“豪門”的富二代們卻是家常便飯,一個農村子弟要花費比富二代多十八倍的努力才有可能和他平起平坐。”這看起來很殘酷,但好歹還是有些希望的,然而這并不是現實。
現實是什么?現實就是如同韓寒說的:我們都是鍋里的青蛙,貧窮就如同我們身下漸漸變熱的水,我們努力想跳出鍋外,卻發現我們的頭頂是無法突破的透明鍋蓋。所有的勵志故事都沒有人告訴你那個鍋蓋的存在,你只顧得往上跳躍。躍出出生地、躍出四位、五位數的存款,這一切都理所當然地認為,只要跳的足夠高,就能跳出那口該死的平底鍋,就能真正地獲得身份的尊嚴和愛情的自由。看過幾本人物傳記,大抵都是逆襲!也有少部分是由于家庭原因,本來起步就高,很輕易達到世俗的成功。屌絲逆襲的故事是碗心靈砒霜,有些時候成功的人在講訴自己故事的時候會有明顯的落差,才能和現在的成功形成反差,進而表現自己非凡的才能。無數來自小地方并且在大城市生存的年輕人,在擁擠的地鐵上、在擁擠的公交車上閱讀那些諸如《你一定要努力》、《你有什么資格不努力》的文章。這些年輕人們看了文章,渾身充滿雞血能量,抖擻精神更賣力地搬磚。一年下來省吃儉用存的積蓄還不夠在那座城市買一平米的房子,于是窮人的思維再次醞釀。
人的財富只是物質的通道,窮人的思維卻堵塞了這個通道。很多人之所以認為自己是個窮人,大抵是因為自己沒有擁有想擁有的物品,比如房子、車子等等。但卻忽略了以自身現在的財富已經擁有了什么,換句話說你浪費了太多的精力在沒有得到的物質上,失去了對已經擁有的快感。專注于那些你沒有的東西,是一個可怕的錯誤。不足是一種對財富的不確定,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我們關注什么,什么就會呈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通過工作或者努力的工作換回金錢,然后拿金錢去消費。消費是一種浪費還是一種快感,或者是沖動一時后悔很久。在消費之前這件物品肯定促發了你興奮的神經,帶給你已經擁有的快樂。很多人在消費任何東西的時候都會有一種“擁有”心態。比如買衣服,你會想象你穿上的樣子,再去試一下,決定是否購買;買車你會想象駕駛的快感等等。買下來是一種行為,這種行為是給你的生活帶來了快樂還是傷悲?有人成為房奴、車奴、各種奴,在還貸的路上漸漸失去了買這件物品時的欣喜,更多的是為了還貸的焦躁不安。其實提前消費是提前享受物品帶來的快樂,至于還貸那是對快樂的買單,何來奴役之說?
即便擺脫了這種不足狀態,也會被這種‘窮人思維’糾纏很久。”更簡單點講,就是給擁有“窮人思維”的人一筆錢,就像給拖延癥患者一些時間一樣,他們也無法變得富足和高效。因為他們把更多的金錢花費到了,要通過多少努力才會“彌補”上月的消費以及下個月將要買的物品。彌補是對上月快樂的終結,為下一個消費的目標,努力則成了一種焦慮。最終,稀缺和不足會俘獲“窮人”的大腦,漸漸失去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變得更加貧窮和倍加努力。努力只是一種對工作的態度和肯定,而不是拓寬財富的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