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在前面,本號主要以電影語言的角度來分析和評價電影,再是敘事文本和劇情上的探討,再是意識形態批評。還有,這些都是作者瞎bb,根本沒有權威性。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是在一次坐長途車中大哥在旁邊看的電影,當時迷迷糊糊隱約感覺是關于女權的電影,并覺得松子的一生非常悲慘。
雖然我只看過少量日劇和日本電影,但是這些演員還是很臉熟啊,不知道是巧合還是什么。
后來我專門再看一遍的時候,發現她在某種意義上,松子的人生比我還成功......Orz
如何才能被愛,松子一生的難題
瞎畫的
松子處于被愛與被嫌棄的掙扎之中,愛與嫌棄并不會自己展開決戰,但是給予松子愛的人,同時也會因為各種原因嫌棄著松子;松子獲得愛或嫌棄,關鍵就是松子能否獲得“?”
給予松子的愛來源在于妹妹,弟弟,父親,閨蜜,龍等各任男友;而被嫌棄原因無非是因為松子做過浴場女郎、小三、殺過人、做女混混等這些非常差勁的事情。
許多人看完后都會用魯迅的某句名言來慨嘆一下,這么做的好處是:既然她的悲劇是她自己造成,我不必感到內疚。簡而言之,“她活該”。
可是,
說回前面的“?”是什么,電影沒有說,到最后松子還是在別人的嫌棄中死去。很多人會覺得這個“?”是自尊,“如果不是自己這么沒有尊嚴,總是想要得到別人的愛,也不至于落到這般田地”這是他們的說辭,但恰恰是這種話,掩蓋了其他角色的作惡。
電影中,除了浴場老板,每一位與松子接觸的男性,都有負于她,松子總在地獄中尋求幸福。
打我也沒有關系,總比一個人好
即使劇中的男人最后都有反省,但是劇外的男人們沒有反省。(路人:???)
即使松子是電影的主角,影片最后是用“上帝的愛”來升華松子的人格,也沒有控訴男性角色的過錯。
所以再回想一下,真的用“她活該”就能概括所有嗎?
神,神經病啊?
觀影感受之一就是松子和她侄子笙都有點神經病。
首先是松子的世界有很重的童話色彩,
從頭到位,時不時都會來一段迷幻mv,整個車廂的人一起在跳舞,整個監獄的人動作整齊劃一。這些都是現實在松子內心的投影,這種虛實交錯講述,導致我到最后也不知道松子看她父親的日記那一段是真的還是假的。大概是真的吧
那一瞬間,我覺得我的人生完了。但我還活著
在松子幾次人生挫折中,她都覺得自己的人生完蛋了。
完蛋的開端
完蛋+1
完蛋+2
完蛋+3
做老師被開除;深深依賴的男友在眼前自殺;殺了人;深愛的男友拋棄自己。
每一次都是很重的打擊,即使如此,她還是很想活下去
在生和死之間,或許可以畫出第二個意義矩陣
瞎畫X2
如果整部影片看成是松子與命運的對抗:松子在不同階段都會有路人幫忙,但是最后戰勝挫折(或走向自暴自棄)的最大力量源泉來自求生的本能。雖然現在畫著好像很認真在想,或許一段時間后就會恨不得刪掉了吧。
電影以松子的死亡作為線索的開端,如果不是松子的死,笙也不會去了解到他的姑姑。可是最后,松子依然在為生活努力著。在幻想中重拾剪發技藝,想找回名片才會出門,出于正義感對不良青年的教訓,卻被毆打,并死去。
結果到最后松子也沒有想過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