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數學知識的掌握、經驗的積累、技能的形成,尤其是數學思維的開發、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滲透,必須通過一定量的練習才能實現。練習能夠進一步明確數學知識間的聯系和區別,可以讓學生經歷由特珠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可以發展學生舉一反三的遷移能力,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等多種能力。那么,如何設計有效的課堂練習呢? 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設計課堂練習的策略:
策略一:練習設計有趣味
? ? ? ? 數學練習的設計要達到鞏固知識、拓寬思維的目的,還要讓學生通過練習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對于小學生來說,讓數學練習伴隨著有趣的情境出現是非常必要的,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到數學的神奇與有趣,常用的手段有:生活實際同數學問題結合,擬人的童話故事同數學問題結合等。比如我在教學《位置》這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練習:“例如:《數對》:1、用數對表示自己在教室的位置。 2、用數對表示你前面和后面同學的位置,你有什么發現? 3、用數對表示你左右兩個同學的位置,你有什么發現? ”課堂練習的時候,提出這些問題,學習氣氛活躍,知識點變得形象生動。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培養了學生的思維靈活性,效果非常好。
策略二:練習設計要開放
? ? ? 練習的處理,也要為學生提供有利于提出問題的開放空間,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主動提出問題、自主解決問題。
? ? ? 例如,學生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知識后,我讓學生為老師設計 一個包裝,讓學生通過回家親手實踐,分析寫一個最佳設計方案并說出理由等。
策略三:練習設計要有層次性和發展性
? ? ? 數學練習的設計要突出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 要體現層次性和發展性。要認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思維不斷深化,對問題的認識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單一到全面,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很好地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形成了完善的認知結構。
例如:學生在掌握了相遇問題的解決方法后,在課后練習時候,我設計了這樣三道題;
(1)小剛和小英從甲乙兩地同時相對而行,小剛每分鐘走80米,小英每分鐘走70米,兩人走了5分鐘相遇,甲乙兩地之間相距多少米?
(2)小剛和小英從甲乙兩地同時相對而行,小剛每分鐘走80米,小英毎每分鐘走70米,兩人走了5分鐘時還相距200米,甲乙兩地之間相距多少米?
(3)小剛和小英從甲乙兩地同時相對而行,小剛每分鐘走80米,小英每分鐘走70米,見面后兩人擦肩而過,5分鐘時又相距了200米。甲乙兩地之間相距多少米?
? ? ? 第一道是常規的相遇問題的題目,學生會用公式熟練的解答此題。第二道和第三題都需要學生通過演示、畫圖等手段明確題目的含義,仔細分析題目要求,才能列式解決;
? ? ? 這一組練習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不斷地探索,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解決問題的過程變成了學生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主動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一步利用演示、畫圖等手段自主解決問題,在真實的體驗中主動求得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建立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開闊了視野,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樂趣。
策略四:練習設計形式多
? ? ? 設計課堂練習,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采取靈活的形式進行。例如,在教學表內乘法口訣時,我們要求學生能熟練地進行計算,即看到或聽到“幾乘幾”的算式,就能不假思索地說出結果,因此,在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反復練習。但是如果只是機械地反復背誦,學生就會感到枯燥無味,所以練習的形式應變單一為多樣。
例如:“8的乘法口訣”為例,練習的形式可有:(1)、對口令,一個學生說“幾八”,另一個學生說得數;或一個學生說“幾八”,另一個說出兩道算式;(2)、找朋友,一個學生拿乘法算式卡片,另一個拿得數,或者設計成“送信”“幫小動物找家”等活動;(3)、整理卡片,卡片上寫有乘法口訣,把卡片按一定的順序整理出來。
? ? ? 總而言之,課堂練習的設計要求我們要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設計新穎、有趣的習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讓學生在數學練習中發現樂趣,從發現樂趣中獲取知識,從知識探究中得到提高,真正做到有效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