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書是《關系:適度依賴讓我們走得更近》。
沒有誰能像一座孤島
在大海里獨踞
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
連接成整個陸地
? ? ? ? ? ? ? ——約翰·鄧恩
這本書的作者是由世界公認的依賴問題專家羅伯特·F·伯恩斯坦和瑪麗·A·朗古蘭德合著。他們從心理學角度出發,結合案例,給出策略和方法,幫我們在認識自我的同時,獲得高質量的人際關系。
今天,我們分享書中你需要掌握的三個適度依賴技巧,分別是正確理解關系、擺正成長動機以及認清關系彈性。
①『正確理解關系』
成長路上,我們需要處理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有親人、朋友和同事這樣的強關系,也有服務員、快遞員和網絡游戲隊友這樣的弱關系。它們不停轉換且緊密銜接,填滿了日常生活,對我們極其重要。上班時我們主要處理同事及上下級關系,下班后的重點則成了家人和朋友。
在20多年的心理學研究和臨床工作中,作者發現在僵化獨立和過度依賴之間存在著一種中間地帶,那就是適度依賴。身處于這個地帶的人更快樂,適應性也更好。研究表明他們對關系的理解十分獨到,有一個相同的在自主和親密之間達到平衡的小技巧。
這個技巧就是“區分”。每當需要求助時,他們會主動區分兩個問題:在幫助下解決問題不等于無能;人的行為和人本身是兩碼事。前者能讓他們專注于解決問題而不是自我批判;后者能讓他們正確看待“幫助”,以及更好地接受“不幫助”。在相對鮮明的觀念支撐下,他們能夠不輕易陷入偏激情緒,因此也避免了給關系增加不必要的負累。
這樣的區分雖然說不上多么客觀,但是至少厘清了“自我和他人”的混沌關系,減少了把問題歸結到別人身上的機會。這是對關系的正確理解,也是開啟適度依賴的技巧。
②『擺正成長動機』
“沒事,老爸老媽會處理的,不用我管。”“我就是不找別人幫忙,不管用多長時間我都要自己做。”如果你腦子里常常抱有這樣的想法,那你就選擇了性價比最低的關系處理方式和成長模式。作者的主張是在適度依賴中,依賴只是學習和成長的一種手段,你還是要努力汲取更多的能量才對。
這里面最核心的是動機。在不適度的依賴關系中,獲得幫助就是目的。一旦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整件事就結束了——好安逸。可是,以后呢?
因此當你急于求助別人時,一定要弄清楚一件事情:求助不是為了“甩鍋”逃避責任,而是為了學習別人,促進自己。不管是以逃避考驗為主的過度依賴,還是自我意識極強的僵化獨立,都會導致關系上的隔閡。前者經常被輕視導致玻璃心碎一地,后者則被孤立于團隊之外,陷入一個人的鏖戰。
你應該明白“誰有年終總結的模板?”和“誰能教我一下怎么寫好年終總結?”這是兩種不同思維模式下提出的問題。如果你是出于個人成長的目的向他人求助,這樣不僅可以讓他人看到你的誠意,促進健康關系的建立,而且可以避免“一件你不會的事”反復困擾你自己。
③『認清關系彈性』
“他昨天還好好的,今天這是怎么了?”“說好幫我,又沒信兒了。”發出這類疑問的人,說明他不太清楚關系是有彈性的。隨著環境、時間和情緒的變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在微妙變化著。在尋求幫助之前,我們要學會尋求他人幫助的正確方式。這背后體現的就是適度依賴。
對此,作者提供了3條十分有效的策略,供你參考。
001 既要受,更要施。“好借好還,再借不難。”借錢是這個道理,經營關系也是如此。雖然我們的主題是適度依賴,但權利和義務一定是對應的,你想適度依賴,就要表現出可被別人依賴的特質。對別人提出的困難,要積極幫助解決。如果你只接受幫助,對別人的困難視而不見,人們同樣會遠離你。
002 選擇求助時機。不要在別人忙或者情緒低落時尋求幫助。因為你的突然打擾可能會帶來兩個不利結果:首先焦頭爛額的他難以認真分析你的問題,而錯誤的理解導致的結果是很可能會幫你跑偏;其次人在壓力狀態下很容易被惹怒,當你的絮叨讓他心煩意亂時,等待你的很可能是閉門羹。所以,最好等他空閑或心情愉悅時再開口。
003 學會變通。“做兩手準備”絕對是至理名言。別人提供的幫助是他們認為你最需要的,但不一定是你想要的。那么,當別人提供的幫助沒有奏效時,你千萬不要一根筋地抱怨都是他的問題,破壞了關系。最明智的做法是要么提前準備好B方案以備不時之需,要么變通一下轉向求助別人。
總結一下,不要認為依賴他人等同于自己無能。作者用20多年的研究提煉出了適度依賴的技巧:正確理解關系幫你打破認知和行動的壁壘;擺正成長動機促進你的人際關系健康發展;認清關系彈性讓你的適度依賴能夠以不變應萬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