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文化苦旅》這本書是在今年的暑假,在書店中漫無目的地找書看,看著一本本書擺在書架上,我不知道到底該選擇哪本書。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目的最終選擇了《文化苦旅》。買回家后卻只讀了一章,便一直沒在看過,雖然只是看了一章,但我已被書中的內(nèi)容聲聲吸引了,這可以說是我第一次一另一種視角來看待文化,來看待中華文化,來看待外國文化。
余秋雨先生的這本《文化苦旅》讓我對中國文化有了不一樣的興趣,以至于我在開學后的一段時間里認真的看完了整本書。也是因為這本書,讓我越來越喜歡去看余秋雨先生的其他著作。在讀《文化苦旅》這本書之前,我對文化的理解僅限于歷史課本。而在我看來課本上的那些所謂的文化又顯得是那么的冰冷和刻板,讓人感覺那只是一段歷史,一段我似乎永遠也看不見歷史文化。我對中華文化的概念只有老師言傳的,中華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對我來說五千年太長,五千來能留下的東西又有哪些。我所能知道的卻只有一星半點。
所謂的歷史文化有悲傷,也有輝煌。但《文化苦旅》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化原來真的可以這么苦。越來越多的人把文化看待成了一種榮耀,一種用來可以炫耀的事情。年輕的我們似乎也忘了到底該如何來看待文化,看待不同的文化。我想文化不應(yīng)該僅僅局限于課本,只有你真正接觸到不同的文化,才能感受到文化的影響。
我想余秋雨先生之所以能寫出文化苦旅這本書,與他能不顧一切艱難險阻的,去真實的接觸這些文化,才讓他寫出了如此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散文。也正是因為如此才能讓這本書如此深刻存在于我們這些讀者的腦海中。
書中關(guān)于莫高窟的描寫,讓我見識到了不一樣的莫高窟文化。當我第一次知道莫高窟這個地方是在上小學的時候,之后敦煌的飛天壁畫,莫高窟的石洞只成腦海中的一個記憶。對我來說提起莫高窟,有的只是茫茫的沙漠,曾經(jīng)輝煌的絲綢之路,再無其他的記憶。而文化苦旅卻讓我見識到了莫高窟不僅是輝煌,還有浩蕩的浩劫。千年前的一刀滑落莫高窟的壯麗的身影被揭開了,多年后的今天,莫高窟已經(jīng)不復當年,它所留下也不再只是絢麗多彩的壁畫,更多的是一種人性的蘊藏。更多的是對歷史文化紀念,對它所遭受苦難的悲憐。
文化苦旅能告訴我們的不只是對文化的描述,更多的是一種對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解析。文化不是那么簡簡單單。有人說余秋雨先生的書寫的很輕松,我只能說他看的太膚淺。正因為經(jīng)歷過,見識過,才會明白再多的苦痛,與這些歷史相比較顯得是那么的渺茫,微不足道。千年前的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云煙,我們能做的就是吸取教訓,將文化的精神永駐與華夏大地。
其實文化苦旅整本書讀起來,讓人對那些名勝古跡為之向往,讓人心曠神怡,似乎也相與余秋雨先生一樣去周游世界,看遍世界各處的文化古跡。然而只能是心向往之,卻不能及。我們都是在向往書中的一處處名勝古跡,但是又有幾人會去探究這一處處古跡的背后的隱藏的不為人知的秘密。但是余秋雨先生做到了,因此我讀完整本書,留下的只有深深地震撼。不僅是對文化的震撼,更多是對文化背后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地震撼。
這樣的一本書讓我感受大了余秋雨先生文學作品的深厚,也讓我對中華文化有了一個新的看待。讀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就如同再讀他的內(nèi)心。一本書運用的只是淳樸的文字,卻能讓人記憶猶新,回味無窮。每每想到只能感嘆文化苦旅這本書太過于短暫。
每一種文化,我們不僅僅只是去學習,還要更多的去探索,了解每個文化背后的深刻的意義。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才是文化,為什么是文化苦旅,文化不是表面上的光鮮亮麗,還有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等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去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