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懷感

??想走很遠很遠的路,讀很多很多的書,寫下詩與遠方。 ? ? ? ?——題記

?因為有緣看過余秋雨先生寫過的一篇精美散文《我藏不住秘密,也藏不住憂傷》便很關注其作品,諸如《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先生的春秋筆法,所走過路讀過書是我望塵莫及的。先生說過:“路就是書,書就是路,兩者沒有區別。”當讀完一本書,旅行一次后,我們便重新認識了自己。

?《文化苦旅》是我拜讀先生的第一本書,記憶也較深刻。當年,先生便以《文化苦旅》一書爆紅文壇,一時間洛陽紙貴,爭讀先生作品。

圖片發自簡書App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80年代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的作品,這本書共有37篇散文,大多以全國各地的一些名勝來作文章標題,這些文章,是游記也是中國文化史。當我讀完這本書后,我感受到了先生獨特的思想以及超人的才華,我想這是《文化苦旅》真正吸引我的地方,比如最初帶給我震憾的第一篇文章《道士塔》。《道士塔》敘述了一個名叫王圓箓的道士與莫高窟的故事,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歷史,更是一個沉痛的文明悲劇。一個無知的道士,看管著中國最富貴的佛教遺產,因為自己的無知和私欲,他把這些富貴的文物以低廉的價格賣給外國的學者和探險家們。“完全可以將憤怒的洪水向他傾瀉,但是,這副瘦小而無知的身軀,卻無法扛起這文化重責,因此,說再多也只是對牛彈琴”先生在提筆寫下這些話的時候,內心一定沉重而復雜的,因此他陷人了更高層面的思考。在那個遙遠的年代,中國也算得上是一個較為強大的封建國家,人才輩出,可是對于莫高窟這個佛教文化重地,為什么就沒有派出幾個像樣的人來管理呢,或者說,為什么就沒有幾個有學識的人意識到莫高窟的重要性呢?與其說是王圓親手葬送了莫高窟,不如說是舊中國政府自己供手將莫高窟讓了出去!“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我想先生在發出如此感嘆的時候,他的內心一定是十分痛苦又悲涼的吧。

圖片發自簡書App

?《文化苦旅》這本書中提到的景點有很多,每一個景點都帶給先生不同的感觸和震憾,這些景點見證了祖國一路走來深刻的歷史痕跡。

?縱觀全書,《陽關雪》、《道士塔》兩文描寫了漠漠黃沙彌漫下,黃河文明的興衰,《白發蘇州》和《江南小鎮》等,展示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那種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蘊;《家住龍華》使人們由先生掩抑的文化悲慨,引發出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文人的深長思索國;《這里真安靜》則是先生在游觀新加坡一座日本軍人的陵墓時,對那場戰爭瘋狂投入的日本民族的文化剖析。

?先生行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經歷著山一程,水一程的坎坷,領略著風一更、雪一更的寒冷。他把筆浸潤在歷史滄桑之中,用敏銳的洞察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在莫高窟,他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在柳候祠,他默默地追想一代士人的氣節與人格;在天一閣,歷史的風風雨雨,個人命運的曲曲折折,全化為他筆底的波瀾……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先生從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中挖掘出了引人思索的深層含義,他觀察自然,回眸歷史,思考人生,心潮起伏,大喜大悲。

??世界上有不絕的風景,我有不老的心情。在生命這趟旅行中,也想像先生那樣闖一闖,看一看江山如畫,我心不老永遠是十七十八的年齡。沿漠北黃沙至雪嶺云杉,沿北國風光至江南煙雨,沿雪域高原至西沙巨浪,走遍華夏大地,揮斥心中豪墨。旅行和閱讀的最大好處,不是能見到多少人,看見多美的風景,而是突然使靈魂得到升華。

?縱使山高路遠,縱使大漠狂沙,縱使遍體鱗傷,只要堅信心中的信念,有朝一日一定可以變得強大。個人如此,國家更是如此。只要大家把心中的信念都凝聚起來,我們一定可以實現心中的中國夢。

圖片發自簡書App


原寫丙申年九月 丁酉雞年 一月二十二日重修 逗霸欠之 邊城書苑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