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圈的事兒很亂,文化圈的事兒更亂,不信請看......
1▼
這幾日忙著備考,真的很費心呀。
每天早晨6點就早早的爬起來,穿上衣服,洗洗臉,就開始背誦題目。吃過早飯,就要到A大校園里,陪著這幫學生一起備考。
瞬間感覺自己好可憐呀,明明都畢業的人了,還要像個學生似的讀書、學習......對于習慣的懶惰的人來說,瞬間的勤奮,只會讓瞌睡更加頻繁......
不過,A的學風真的很是不錯,明明是國慶假期,校園里處處都是考研學生的身影,看看人家,想想自己,瞬間覺得雞血滿滿:奮斗!學習!向上!
然后,偷偷的拿出《文化苦旅》,開起了小差兒~
2▼
這本書,我是從作者的自序開始看的,怎么說呢,帶著虔誠的心去閱讀,多少會被余先生的文化素養所包圍。我像往常一樣,在喜歡的文字底下畫著線,一不小心,一頁紙上全是長線了。
比如這句:“培根說歷史使人明智,也就是歷史能告訴我們種種不可能,給每個人在時空坐標中點出那讓人清醒又令人沮喪的一點。”
引用加自我理解加形象比喻,還算不錯的。
再比如,“其實,所有的故鄉原本不都是異鄉嗎?所謂故鄉不過是我們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腳的最后一站。----楊明:《我以為有愛》”額,這句話是余先生的引用,不過的確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話,很值得分享。
然后,翻開下一頁,來到首篇《道士塔》。
3▼
余先生的確是文化人,開篇介紹就在數落這位破壞了莫高窟文化的罪人——王圓箓。
王道士是何人?余先生說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原因有二:
一是,刷白了部分壁畫、造像,在洞窯里堆起了幾個天師和靈官。二是,王道士把經卷、壁畫賣給斯坦因、伯希和等洋人(諷刺的是,賣掉的經卷得以保存至今,沒賣的反倒散失了)。
一個沒有多少文化的莫高窟苦苦看守者,竟然被余先生塑造成了跳梁小丑,實在不應該。王道士沒有搶取,沒有豪奪,很自然的做了莫高窟的看守者,一切就是都是偶然,而且一做就是十年。即使莫高窟已然被遺棄,他仍然在那里看守者,毫無疑問,他對莫高窟做出過貢獻。
讓我們想象一下,一個一貧如洗的窮道士,沒有政府的資助,沒有部門的管理,一個人跋涉在大漠的風沙里,一口一口的化緣,一分一厘的錢全部都花在了莫高窟的修復工作上,這這難道不是虔誠嗎?對此,余先生的評價是目光呆滯,畏畏縮縮,到處可見的中國平民。設想一下,如果把余先生放在當時的環境中待上十年,難說您能比王道士好到哪里去。
4▼
當然,王道士在修復洞窯的過程中,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對窯內的文物有損壞,卻也是事實。例如,刷白了幾個洞窯的壁畫,要重新畫上唐僧西游取經的故事;他也毀壞了幾尊佛像,換上了道教的天師和靈官。對此,余先生要跪下向他呼喊,“請等一等,等一等......”實在是滑稽、可笑。不過,他如果能聽到也不一定會聽您的,因為您好像沒對莫高窟的保護做出過什么?所以,他也不一定會認同您這位局外人的觀點。
再者說,我查閱資料發現,莫高窟的壁畫,往往不止一層,后來者往往會把前人繪制的壁畫用泥土蓋住,再繪畫上新的,這不正是和王道士做法一樣嗎?后人畫的不一定比前人好,那么你就能說王道士畫的壁畫,在過個1000年后,算不上文物嗎?說這話,余先生是否有失公允?
5▼
事實上,有一個人對莫高窟文物的破壞要遠甚于王道士。他就是余先生在第二篇溢美之詞贊美的張大千先生呀!
資料顯示,從1940年到1942年,張大千曾經兩次來到莫高窟臨摹壁畫。而張大千在臨摹時,經常把表層壁畫剝去,來看看早期的壁畫是什么樣子的。如今在莫高窟130窟就有張大師的“杰作”,他先剝去西夏的壁畫,再剝去晚唐的壁畫,最后留下的是最下層的盛唐的壁畫。當然,張大千并不是變剝離邊保護,他是剝離開直接丟在地上。如果說,王道士沒有文化,不知保護文物尚且可以原諒,國畫大師張大千,竟然也是如此破壞文物,就沒有辦法理解了。
被張大千剝離的壁畫多達30多處,余先生并沒有對此說一絲一毫,這是為何?40年代的張大千大師尚且只有這點的文化保護意識,還得到了原諒,而余先生要對一個清朝末年的道士如此苛刻。
還是說,因為張大千是名人,余先生得罪不起呀?
6▼
當時的清朝腐敗情況,大家有所共知。王道士在清理窯洞淤泥時發現大量經文后不只一次的向官員進行申報,還不是官員走過來拿上幾本就此罷了,就算把經文運往京城的途中,還不是這個官員挑幾本,那個官員留幾件,最后對文化的保護有半點意義嗎?
最讓人調侃的是,被洋人拿走的經文好好的保存下來,被留下的經文卻再也找不到了。那問題來了,我想問一下余先生,什么才算是文化的流傳呢?文化難道就是您心中想的經文嗎?如果單純的這么考慮是不是太過狹隘?經文只是信息的載體,經文也只是文化的片面流傳,經文流傳哪里都是一樣的,在哪里都能發揮著本屬于他的文化作用,這不就夠了嗎?至于他的所屬權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家,有這么重要嗎?當然,這其中不乏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對于國仇家恨我們暫且不去考慮。只是想說,經文是用來傳播文化的,而不是拿來炫耀文化底蘊的。
況且,國外的文化典籍在登記后是可以借閱的,而在中國,卻只能在冰冷的玻璃燈光下觀看一眼所謂的文物,這能算是文化的傳承嗎?
7▼
俗話說的好,人怕出名,豬怕壯。潛心研究文化的人,一旦出了名,就想著怎么圈錢了。
余先生在青歌賽上的表現著實搶眼,這也不得不讓我覺得余先生是否還在潛心的研究文化了。
當年,余先生與易中天先生互掐的橋段也是一時名噪天下,網友評價易先生是“真小人”,而卻給了您“偽君子”的稱號,現在看來,的確......
很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