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見一友刻苦抄書學習中藥,實在有點不忍心,忍不住談談學習的問題。 ?
學習中醫上,如果看書只記住了黃芪補氣,那么就是“黃芪補氣”了,毫無其他的聯想應用,這種我們日常的學習模式,稱為背書,或者死知識。
但如果告訴你:植物的干,有托舉向上升的能量狀態,所以黃芪可以補氣,那么你可以聯想應用不同植物的干是否也有同樣作用。
如果再告訴你:升和降,是物理世界兩種基本的運動模型,那么你會再拓展聯想到人體和植物的能量屬性。比如怒是升,悲是降,人體受地心引力氣降不足時,該用什么藥性來對應,當然可以用上升屬性的黃芪。
所以學中醫,學的是掌握背后的規律,達到舉一反三的作用;我們傳統文化里的“取象類比”思維,非常具有可操作性。
即使到這一步,也還是借用別人發現的規律,只是誰用的更嫻熟一些,這樣算是學習了。
所以牛頓三大定律同樣也適用于中醫的學習,熱漲冷縮也是,因為在物理世界里,人和植物環境都是物質運動的呈現。
再深入一層,是自己探索規律,并印證于生活,我們稱之為發現;好比一個姑娘眼睛很漂亮是表達陳述,發現眼睛漂亮的姑娘心靈美,就是規律,還要在生活里印證下是否如此,如果不是,這條規律就要推翻重新思考了。
學中醫之前,或者研究任何學問,都要先建立一種思維習慣,才能保證我們走多遠,多深。你是為了背書記憶,疲于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還是學習規律解決多種不同問題,還是發現創建自己的世界規律。
同理,我們思考習慣也是一樣,今天看到一句微信上的“人生要拼搏”就打了雞血,過幾天累了,看到“人生要休息”就立馬找到理由休假,全程沒有深入的檢查自己的思維模型,是否足以建設起一個平衡穩定的自我世界。
如果我們的思維模型是健全的,邏輯是清晰堅定的,那么人生就不會那么多糾結迷惘。
至于怎么建立健全的思維模型,這個話題很深奧,先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