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強音、傳統再造、現實關切、語言之思、圖像敘事、實驗之維、意象生成和歷史回望,涵蓋了國畫、油畫、版畫、雕塑、裝置、新媒體等多種畫種。
龐茂琨 《蘋果熟了》布面油畫 150 cm × 100 cm 1983
程叢林 《1968年某月某日·雪》 布面油畫 200 cm × 300 cm 1979 中國美術館藏
1、“時代強音”
“時代強音”呈現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四川美院的藝術家們關注現實,把握歷史與時代的發展潮流,強調人文關懷,用作品去言說、表現時代所凝聚的文化精神。系統性地呈現四川美術學院老一輩藝術教育家到新生代藝術家的開拓精神與豐碩成果,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新的歷史時期與藝術史語境下的創作譜系。
曹敬平 《佛像寒雪》 布面丙烯 300 cm × 1200 cm 2011
傅仲超 《村落》 紙本設色 145 cm × 150 cm 2004
2、“傳統再造”
傳統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轉換,如何再造?對于藝術家而言,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傳統學習,挖掘與發展傳統中的精華,尤其是對既有的視覺資源進行當代性的轉譯。另一方面,需要立足于時代與本土的文化語境,讓傳統在新的敘事話語、審美體系、美術史的上下文中,尤其是新的文化土壤中,綻放和生成新的價值。
“傳統再造”展現了四川美院的藝術家們一方面不斷向傳統學習,挖掘與發展傳統中的精華,同時立足于時代與本土的文化語境,讓傳統在新的敘事話語、審美體系、美術史的上下文中,尤其是新的文化土壤中,綻放和生成新的價值。
陳安健《茶館系列-溫水瓶》 布面油畫 117.5 cm × 161 cm 2013
陳樹中 《野草灘,端午粽香》 布面油彩 200 cm × 250 cm 2013
蔣建軍 《失蹤兒童》 紙本丙烯 39cm×37cm (單張) 2010
3、“現實關切”
現實主義,尤其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一直是中國文藝創作的主導方向與重要原則。在四川美院的創作譜系中,現實主義有深厚的積淀與完整的發展脈絡。在“現實關切”單元中,既有關注時代發展與社會變遷的作品,也有對西南的地緣特點與生存經驗的表現,特別是有部分藝術家從微觀、日常、碎片化的角度切入,呈現了現實豐富且多樣的肌理。
邵常毅 《雨》 平板版版畫 45cm×30cm 2016
韋嘉《鳥語》 石版畫 65cm×51cm 2001
4、“語言之思”
任何藝術風格、流派、思潮、形態,均建立在藝術語言之上。語言既是工具,也可以發展成為一套話語系統。“語言之思”呈現了藝術家們對語言的駕馭, 藝術家們對語言的駕馭,以及在方法論的意識上都十分多元,有的強調語言自身的內在軌跡,有的主張回歸傳統;有的致力于當代性的轉換,有的則利用新媒介、新技術豐富語言的表現力。語言的“再編碼”及其對本土藝術史上下關系的強調已成為藝術家們最為關注的問題。
龐茂琨《含花的女孩》布面油畫 1985
熊莉鈞《恍惚一夏》 布面油畫 160cm×200cm 2014
張奇開 《吃空氣》布面油畫 160cm×130cm 2011
5、“圖像敘事”
圖像對繪畫的沖擊,不僅會顛覆現代主義以來繪畫藝術所捍衛的精英性、原創性,而且會打破藝術與現實的邊界,改變人們對繪畫的觀看——審美習慣。20世紀90年代以來,藝術家們推動了當代繪畫的圖像轉向,使其向平面化、圖像化、符號化方向發展。當然,一旦圖像成為中心,占據了畫面,必然會遭到繪畫性的反擊。而這一對矛盾從后現代藝術以來,就始終是藝術家們糾結的問題。這也是“圖像敘事”板塊所思考和呈現的。
“圖像敘事”專題討論了“圖像時代”下,新繪畫的可能。一方面,藝術家重視圖像與現實的關聯,挖掘其負載的各種信息;另一方面,注重對圖像的“再編碼”,使其在新的視覺結構與圖像修辭中生成新的意義。
楊北辰《皮衣4號》樟木、油彩、蠟 76cm×56.5cm×14
李勇《獻給你最后虛榮的部分》裝置 2240cm×90cm×48cm 2012
6、“實驗之維”
“實驗之維”單元并不追求極端的反叛,相反,所呈現出的是“后學院”時代藝術創作的開放性、多樣性,尤其是跨學科的特征。
新世紀以來,四川美院不僅建立了新媒體藝術系、實驗藝術教研室,而且為青年藝術家搭建平臺,在教學與創作兩個環節,都注重創造力的培養。本次展覽的作品不局限在單一的系科和媒介中,希望較為全面地呈現近年來四川美院那些富有創新與開拓精神的藝術實驗。
張杰《綠色印記之九》 布面油畫 150cm×130cm 2012
翁凱旋 《江南春雪系列之一》 布面油畫 170cm×180cm 2015
7、“意象生成”
在中國古典美學范疇,“象”既指自然的物理形態,也包含著對時空、萬物的抽象認識。而“意”更為強調的是審美主體的才情與修養。魏晉以降,“意”與“象”的結合,逐漸使其成為中國人以“感物”為起點、以“游心”為過程,以“悟道”為目的的美學主張。
“意象生成”討論的是“意象”在當代文化——審美領域的轉化、升華。譬如,有的作品雖然在構圖、形式、表現語言方面沿襲了西方現代油畫的傳統,作品中的審美意識、文化趣味卻是東方化的;有的藝術家則從中國傳統水墨,尤其是文人畫中尋求滋養,追求空靈、詩性,以及悠遠的審美意味。
夏培耀 《擴建中的502電廠》 布面油畫 46cm×71cm 1962
馮建吳 《神女應無恙,當今世界殊》紙本水墨 176cm×75cm 1965
劉藝斯 《南瓜》 布面油畫 85cm×114cm 1950
8、“歷史回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眾所周知,四川美術學院的1977、1978級,以及80年代的學子,不僅創作出中國當代藝術領域一批劃時代的作品,而且在80年代引領了藝術發展的潮流,使四川美院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版圖中的重鎮。事實上,老師們的言傳身教、修養與情懷,不僅對學生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教學理念與藝術思想,對后來四川美院教學傳統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歷史回望”單元集中展示的是四川美院老一輩藝術家的作品。通過這個展覽單元,我們不僅可以回望歷史,領略到藝術譜系的魅力,而且能更全面、更深入地感受到四川美院的學院精神與內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