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親密關系?
親密關系是人際關系的一種,指一種主體體驗到的情感或身體上的親近。在個人化的現代社會里,注重情感的坦白和溝通,相互間的深知和了解是現代親密關系的核心,同時也反映了人類對自由和安全的矛盾需求。寬泛地說,家庭、婚姻、戀愛、性愛等關系都屬于親密關系的范疇。
親密關系中,我們要扮演怎樣的角色?通常最親的人反而被我們傷害得最深。我們總是把最好的自己,比如好的脾氣、好的修養,好的氣度,好的舉止等都展示給了別人,而在親密關系中我們反而不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導致與我們最親密的人反而被我們傷害得遍體鱗傷。理論上,我們每個人都不希望成為上面那樣破壞親密關系的人,但總是不經意間變成了我們不想成為的人。我們要扮演親密關系的維護者和經營者。
我們總是覺得始終在自己身邊的人最了解自己,也最不需要在工作之后精疲力盡的時候顧忌身邊人的感受。同時由于中國人通常就不善于表達自己內心的愛和感受,甚至都不愿意與身邊的人溝通,往往導致家庭發生矛盾和糾紛,甚至發展到最后,與親密關系中的人分崩離析。對身處這樣充滿怨氣,毫無活力的家庭的小孩來說,也會帶對其性格、三觀、情緒等帶來巨大的傷害。
如何才能經營好親密關系呢?
陳海賢老師給出了經營親密關系需要具備的四種能力:
第一、深度溝通的能力
所謂深度溝通的能力就是要通過深入了解對方的訴求和期望而作出正確的回應。這一點看似容易,然而實際上卻是最難熬,也是決定親密關系好壞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們溝通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達成共識。而往往會演變成情緒的宣泄甚至大打出手。因為我們忘記了我們溝通的目的,情緒取代了理智。比如一對夫妻,太太希望丈夫能每日忙完工作后早點回家,和她一起分擔家務和養育孩子。可是溝通的時候,太太脫口而出的卻是,你是不是把這里當成酒店了?回來啥也不干,那你回來干嘛呢?還不如不回來!丈夫一聽這話,立馬也火冒三丈,我回來這么晚不也是為了這個家嗎?不回來就不回來,摔門離開,留下一地雞毛。這就是缺乏深度溝通能力的典型表現。
第二、劃定界限的能力
親密關系不是要時時刻刻都要保持親密無間。要給雙方留有一定的空間,這就是劃定界限的能力。老公在外面吃飯,說好21:00到家,太太20:30就開始不停打電話跟催,這會讓自己老公在同事和朋友面前很難堪。或者丈夫一回到家就開始盤問今天和誰在一起,看丈夫手機里面的聊天記錄和照片。這樣只會讓親密關系變得疏遠和陌生,甚至恐懼。
同時在一個家庭中父母和小孩之間也要畫好界限。不要讓孩子成為你們的傳話筒或成為爭奪話語權的幫兇。這樣不僅讓孩子無所適從也會讓孩子從小就養成左右逢源和八面玲瓏的個性,不利于孩子的自我個性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當然婆媳關系也是親密關系中必須界限分明否則很容易陷入宮斗劇的劇情中,讓老公左右為難,無所適從。
第三、處理分歧的能力
當出現分歧的時候,不能像前面講的那樣摔門離開,而是第一步先要讓對方冷靜下來,當對方情緒失控時,要主動給予安慰和關心,幫助他/她平復心情,而不是一味地辯解,越辯解越讓對方激動也就不利于處理分歧。其次回應對方的問題,傾聽對方真正的訴求。問她你是不是說我最近回來比較晚,沒有照顧你的感受?你是不是最近在家帶小孩比較辛苦,也好久都沒有出去逛街購物了?最后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不論是不是你的錯。即便不是你的錯,她生氣了就是你的錯。
第四、容忍失望的能力
當你的孩子因為一次考試沒有考好,或者丈夫沒有升職加薪,沒有年終獎甚至被公司辭退了。這些都需要我們的包容和陪伴而不是責備、埋冤。因為這也不是他們所期望的結果。這些結果已經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優秀而捉急上火,如果你再火上澆油,一定會讓親密關系遭到嚴重傷害。所以才會有新聞報道,上海的一個17歲男孩直接跑下車從盧浦大橋跳了下去,我們當地的12歲小孩得了抑郁癥從33樓的家中跳下,離開了人世。孩子才十幾歲呀,好不容易快長大成人了,卻失去的是自己的生命,留下的卻是父母一生的悔恨,這樣的報復方式殘忍。所以有的時候我們需要容忍身邊的親人犯錯,陪伴和鼓勵,哪怕一個愛的注視都會讓他們重整旗鼓,奮發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