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確立明確的邊界。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只不過是剛好與別人發生了聯系而已,但不能因為發生了這種聯系,我們就把別人認為是“自己的”。
每個人都是一個星球,都有各自的軌道,因此,懂得尊重彼此的邊界,就非常重要。
這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一方面是敢于捍衛自己的邊界。
另一方面,是尊重別人的邊界,說白了就是“不逼迫別人做人家不想做的事”。如果我們對孩子也做不到鼓勵和包容,那孩子可能就無法發展出自己的獨立人格。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選擇離婚也是捍衛自己的邊界、尊重別人邊界的方式。當對方的言行嚴重侵犯到自我的安全感,就要捍衛自己的權利。同時,也尊重別人的邊界,親手解開婚姻韁繩,放人家自由。
第二、學會溝通。
即使在親密關系里,我們依然沒辦法按照本能去溝通,很多時候甚至需要用到商業上的談判思維和交換思維,而不是表達思維、索取思維。
所謂談判思維,就是知己知彼、換位思考。
所謂知己知彼,就是充分表達自己、充分傾聽對方。在我們評判對方之前,先把情況了解清楚,否則,很容易讓溝通卡在半道上,無法順暢進行下去。
所謂換位思考,就是盡量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而交換思維,是我們要有平等待人之心,要盡量拿“付出去交換所得”(但切勿道德綁架)。
即使在親密關系中,我們能擁有的愛、溫暖和愉悅感,也是需要我們付出些什么去交換得來的。想讓自己開心,那就先讓別人開心。想讓別人愛你,自己得先變成一個可愛的人。
我們不是天然因為擁有了某種身份,比如父母、兒女、伴侶,就能理所當然地得到愛的。
第三、遇對人很重要,因此,我們要正確看待分離。
曾聽說過這樣一段話:
“戀人作為一種獨特的親密關系,最脆弱,最需要呵護,也最有致命誘惑,最容易被辜負。
你跟這個人分手,這個人從此的喜怒哀樂與你無關,生老病死你也不會知道,這是人類分別的注定苦楚。
你當下所需要的,是建設自我內心的完整性,你是有價值的,無論他曾怎么對待你,你都是值得被愛的。”
我覺得這一點也適用于其他親密關系(比如,與渣父母、渣子女決裂)。
總有一些關系,即使我們再努力經營,也是無能為力的。很多時候,選擇真的比努力更重要。
經營親密關系,我覺得本質上不是“搞定某個人”,而是“如何自我成長”。
這個過程是長期的,我們可能會不斷地嘗試、受挫、反省、調整,但是我相信一點,不管親密關系是存續還是結束,它都會有利于我們的成長。
說到底,他人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他人不是目標也不是路徑。我們終究是要通過“他人”這個道具和橋梁,實現自我的成長,解決我們與自我、與世界、與生死的關系。
這,或許才是經營親密關系的終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