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之下,我們如何真正做到“致良知”?
6月11上午,參觀了貴州的陽明洞和陽明先生的紀念館,和幾個兄弟交流了一下,更新了自己對于陽明心學的理解,今天先簡單的梳理出來。
我踐習陽明心學時的困擾
先從四句教說起: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疑問:格物之時需要良知判斷何為善何為惡?那么這個標準如何獲得?
陽明先生當時已經體悟一體之仁,萬物莫不在我之內,現在我們的資質遠不如先生,該怎么致良知呢?
形而上層面打通
心學與現代科學之間的關系。
心學本身屬于儒家,從孟子這一脈傳承而來,而孟子是堅持性善論(之前我寫的孟子系列文章中有介紹)。
無善無惡心之體
陽明先生的哲學本體論是心即理,而良知是本體之心的狀態。這個狀態下是無善無惡的,類似于佛家的性空之論。
有善有惡意之動
從形而上一旦進入實踐的世界就開始產生了二元對立,有善有惡了。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知善知惡是良知
二元的世界里面如果要想顯化自己的意志(這是儒家的基本入世態度),就需要有指導原則了。陽明心學從孟子而來,相信良知這個心之本體是天生知善知惡的,是大學里面的那個“止于至善”的至善。
這里也是我疑問產生的地方,下面是我的邏輯推論鏈條:
按照現在大家的話語體系,良知在知善知惡的這個層面其實就是我們的價值觀,能夠判斷善惡的那面鏡子。
價值觀來自于世界觀和人生觀。
陽明先生的世界觀是心即理,人生觀是做圣人,所以長處圣人的良知狀態就是他的修行道路。回到現代社會,現代科學的基本認知是,世界從宇宙大爆炸而來,人類只不過是進化產生的物種之一,在本質上無別于猴子螻蟻之類的。所以本質來說,沒有所謂的至善,作為物種之一,除了生存別無他物。而圣人也只是儒家創造的一個名詞罷了。
到這里,現代科學好像和儒家心學沖突對吧,其實不然,我更深刻地認知并且認可了儒家,且聽我我繼續推導。
無論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是善惡,圣人等等這些觀念的背后都是智人這個人種給自己創設的意義。智人因為會講故事創造意義從而一舉超越別的人種獲得了很強大的協同效應,進而“統治”地球。
所以在進化尺度上看,意義其實是物種進化出來的復雜神經網絡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而這種產物恰巧被智人摘取了桂冠。
再繼續往后探索,神經網絡進化來自于簡單的神經網絡,簡單神經網絡又來自于的應激式的動物反應。單細胞或者低等生物的應激式反應來是為了更好的適應周圍的環境,維持物種的生存。
按照進化論的觀點:所有物種莫不是為了生存而在發展。
推導到這里,真正進入困難的地方:
既然都是為了求存,都是物種的生存競爭,也就是說人生從根本上來說是無意義的,所有的意義也只不過是進化淘汰以后留下的暫時的生存優勢罷了。(最開始觸及這個念頭的時候我著實花時間消化了一下!)所以,那么哪來的至善的良知呢?
但,接下來這就是圣人牛逼的地方。
孔子通過觀察人心中的仁義之心創設了儒家學派,這本質上是給人類創設了一個模因,模因背后是一套意義體系,佛家道家基督教本質上都是一種模因。這個意義體系讓我們能夠發展繁盛至今。
孟子通過觀察存在在人心中普遍存在的四端(惻隱之心,辭讓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進而引導人們去修習四端背后的四種德行,這里其實是傳承并更新了孔子的模因。這是必然的,模因需要適應當時人類的實踐情況的,所以需要不斷傳承流變?。
到了陽明先生這里也是一次大的傳承(明朝是世界格局開始變動的時代,儒家也需要迭代自身),這次的迭代儒家的內核得以保存,修行的方式有了大變化,那就是致良知。
陽明先生,根據自己的經歷(他的經歷倒映著他所處的時代)吸收佛老的一些思想而更新了儒家。最終把儒家的修行簡化成四句教留給后世的學生。
好啦,推導結束,我們回顧一下:
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逐漸認識到人生的本質虛無性(希望稱為上帝死了),發現沒有本質的意義天賦于我們。圣人處此,創設了意義給當世及后世,但圣人之道傳承到現在已經在形式上難以跟得上時代潮流。所以需要針對性的吸收和傳承。
目前我的結論是,學習圣人之道在于認清人生的虛無本質之后,依然選擇奮進而不是沉淪,打起精神給自己的人生賦予意義。這個賦予意義的過程本質是就是打磨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前面是在形而上層面的分析,接下來進入實踐環節。
實踐層面:事上磨煉,實事求是
既然意義是自己創造的嘛,那就是需要找到和世界的深入接觸點,目前我想的比較淺,主要是一句話。
人生就是一種修行,
修行的大致路徑是,先通過省察和學習,逐漸去除人本身的動物性和很多社會加諸我們的不合理信念,讓自己的心可以如如不動;
其次是事上磨練,獲得做具體事情的心理表征,在需要動的時候恰如其分。這是一個實事求是的過程。
嗨,想來想去,還是中庸之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