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所有買了書讀不完而心懷愧疚的人
? ? ? ?前不久整理家中書籍,把看過的書和沒看過的書分類安置,沒看過的書竟達百本,我當真下了一跳,平時零零碎碎的買些書,購買當下都認為是自己須要的書,買下后想著有時間就看,而有時間時看過的書不占它們的1/3,有時間時被電視、網絡大量占據,總想著改變現狀,摒除掉身上的惰性,而懶惰易養成,不易除。所以生活中一面內心焦慮,一面自我安慰,時間不斷流逝,我仍焦躁的原地不動,而自身所承擔的事物越來越多,工作上的、家庭上的......,如不邁開步伐,終將在今后的日子里被受內心自責的煎熬。這是啰嗦的前話,就算是我邁出一小步的開場白吧。
? ? ? ?今日用一整天的時間迫不及待的讀完《就這樣讀書就夠了》,因為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怎樣“正確“的讀書,它的訣竅是什么呢?
麥卡盧斯基提出的(生存余力=生存力量/生存負載),消耗個體精力的事情叫做“生存負載”,而處理這些負載需要“生存力量“。而一個人要從事學習活動,必須擁有一些生存余力。
? ? ? ?生存余力模式在書中用于分析成人學習三大問題之一的:沒時間、沒精力,你的生存負載被工作,家庭,個人需求所占據的遠遠大于生存力量,所以已經沒有認真讀完一本書的生存余力 了。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你把精力放在這邊多一點,那另一邊精力就會少一點,而我休息時的精力放在了麻痹神經的電視及網絡上,哪還有多的余力做其他想做的事。
閱讀本身也不能創造價值,理解和記憶知識都不能創造價值。改變行為才有可能創造價值。改變行為只發生在把讀來或者聽來的知識結合自身經驗進行反思之后。
? ? ? ?當你看完一本書,感嘆一句“這本書寫的真棒!”或許在幾天內腦海里會時常想到書中的精彩情節,或許還會推薦給朋友,“我最近看了本書,推薦給你看,很不錯哦!”,如果問你,這本書不錯在哪里呢?它給你帶來了什么啟發或者是有什么值得學習的地方嗎?你可能會啞口無言了,明明覺得不錯的書,但卻說出不為什么不錯,那這本書對你而言可能就只是當下的一個心靈慰問而已,之后就沒有然后,再過些日子就慢慢忘了它當時對你的“不錯”了。所以,閱讀完一本書,重要的不是看懂,而是能將書中你認為好的,或者不好的,能和自己的經驗發生聯系,能夠將知識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在瘋狂變化的社會中,最重要的學習能力就是把有價值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在希伯來語中,智慧的定義是:有技巧地將知識適當地應用在生活中。因為智慧植根于豐富的生活經驗,因此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得到發展。只是讀書是沒用的,能夠很好地將知識應用于生活中,才是智慧的體現。
經驗加上反思,是最重要的知識。
? ? ? ?心靈雞湯說讀書會無形中給人帶來改變,寫不出書評,說不出心得體會沒關系,它會慢慢的從你內心深處生根發芽,所以多讀書。看本書之前會喝了這碗雞湯,但現在“呵呵”一下,只是看了,沒有然后,忘了......,終將還是沒有然后,某一天別人說到書名,你只不過是隱約記得看過這本書罷了,這顆種子要什么時候才能生根發芽且茁壯成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