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說起全國教育模范張桂梅,作為一個教育同行,我當然是熟知的,更是由衷敬佩與贊嘆的。
張桂梅校長以重病的瘦弱之軀,為大山女兒搭起一座求學圓夢的橋梁。她熱愛教育事業,以校為家,愛生如子,堅守大山,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家當都奉獻給了她鐘愛的女高和女高里的學生們。
她是山里女孩走向新生的救贖,她用愛與信念,點燃了她們內心的求學夢,引領她們從陡峭的深山里走出來,進入學校,又從學校如雛鷹展翅,走出大山,邁入都市,成為一名讓人羨慕的大學生,開啟她們此后不一樣的人生。
如果說張校長的經歷與事跡帶給我的是一種學習與自省。那么,《我本是高山》這部影片,帶給我的則是深深的震撼與感動。
我是今天上午看完《我本是高山》這部影片的。一路看來,心隨著劇情的變化而變化,越看越揪心,越看越心疼,越看越感動,越看越激動。多種情懷,交織輝映。
這部影片真實地再現了張桂梅老師在麗江華坪女子高中從掛牌建校時的狼狽混亂,到黑臉嚴管下校園的逐步完善,從矯正一片散沙、參差不齊的學生,到要求發型統一、吃飯迅速的軍事化規范管理,可謂是四面楚歌,舉步維艱。
期間,學生的不配合,老師的不理解,上級的無力支持,家長的拖后腿,自然條件的惡劣,一個個險阻,像一道道山嶺,橫在她的眼前。
可她就像一棵春日的松,夏日的竹,秋日的桂,冬日的梅,迎風而立,堅定傲然,不畏險阻地克服層層難關,領著一群與她一樣深愛山區教育,立志扎根鄉村建設的熱血青年教師,走出了一條布滿荊棘又充滿陽光的路,帶領她的那些堅強、勇敢、勤奮、上進的學生,堅定地向高考沖刺,并以驚人的成績,創造了大山的奇跡,改寫了這些山里女孩的命運。
這三年的沖刺,也許在他的人眼里,是空談,是笑話。可他們師生,用事實說話,踐行了他們的誓言,實現了夢想,她們在我眼里,真的是一群讓人敬佩的人。
在這三年,我們看到了張校長對師生的冷血鐵腕,看到了她對工作的無私敬業,也看到了她對未來的執著與堅定。那是一種舍去生命的“燃燈”精神,更是一種黨員干部的一心為公的精神與信仰。
她就像他們齊誦的那首座右銘: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
她就像她喜歡的那首《紅梅贊》,如一棵傲雪紅梅,火紅在女高,燦爛在女高,也燃燒在女高。
觀看全片,我的總體感覺這部影片很真實,很樸實,很接地氣。片中沒有用夸張的手法展示主人公的高風亮節與豪言壯語,也沒有采取特別煽情的手法,讓觀眾潸然淚下痛哭不止。
全片從實際出發,以她樸實的言行、真摯的情感、傾情的奉獻,嚴謹的工作作風、堅定的工作態度和不懈的努力與堅持入手,以情動情,以心憾心,影響和感染著她的老師,她的學生和她的家長。她的這種身先士卒的示范與引領,起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與影響。
全片的主線是愛與奉獻。不管是在主人公與愛人之間,還是主人公與教師之間,或者是與學生之間,都是在無聲的愛中溫暖著,感動著。
如影片中有多次出現她去世愛人陪伴在她身邊,在她面對困難時所給予她的勸慰、鼓勵與支持,這是一種愛的支撐與精神力量。
再有就是年輕老師中的代表盧老師,為了心中的理想,堅定地留校支持她,不惜與女友分手。這種大愛情懷,也著實令人感動。
還有那位由張老師培養出的大山姑娘付老師,從名校辭職,毅然回到女高,希望自己也能和張校長一樣,讓更多和她一樣的大山姑娘走出大山。這是一種愛的傳承,也是一種愛的反哺桑梓,特別振奮人心。
在本影片中,還捕捉了很多感人的小細節,突出張校長對學生的關愛與不放棄。如她對學生山英、玖朵云、唐小萍幾個女孩子的解救、挽救與無私幫助。
山英與山月姐妹倆是深山里的女孩,她們的家左邊是山,右邊是懸崖,走出一次大山特別不容易。山月學習很好,卻被重男輕女的父兄賣了換錢嫁給一個家暴男人,并在女兒三個學時死于家暴。為了改變山英的命運,張校長和盧老師拿出了他們兜里的所有錢2300元,領走了山英。
又在高考前,山英父兄再次來學校接人賣掉之時,堅定地擋在山英的前面,勸走了窮兇極惡的山英父兄,為山英爭取到了高考機會。
高考成績下來后,張校長和盧老師兩人又翻山越嶺,不顧路途險惡,打著手電筒,隔著高山峻嶺,用喊話的形式把山英考上大學的消息傳達給山英。
當山英聽到自己考中了,哭著大喊:姐姐,我考中了。老師,我考中了時,山英在哭,我也在哭。那一刻,作為老師的我,特別共鳴,也特別共情。我再一次地感受到了我們作為教師這個職業的偉大。
在影片中,演到她幫助唐小萍的酒鬼媽媽戒酒,把她領到學校,給她一份食堂工作,讓她重新站起來,不再成為孩子的恥辱一事上,看出張校長為了學生的成長,工作做得是周到又細致。
還有她把上級領導為她籌集的治病款拿出來給左耳聽不到聲音的女孩玖朵云買了助聽器一事,也是讓人特別欽佩。什么叫舍己為人,張校長用行動詮釋了這個詞的意思。
在影片中,還有一些非常有愛令人感動的小場景。
如大雨時,張校長冒雨抱回學生喜歡的大鵝。
盧老師在接到前女友寄來新婚喜帖后失意難過時,同學們點亮手電筒,在黑板上孩寫的那句“盧老師,我們愛你”,給盧老師溫暖與鼓勵。
還比如,當付老師去上課,找媽媽的孩子哭鬧時,張校長把他推到了操場上,耐心地哄他,逗他玩。
這些小場景,就像一簇火花,影響著身邊的人,傳遞著愛的火種,成為一束光,溫暖著麗江華坪女高的所有人,使他們上下團結一心,成就使命。
影片結束了,張桂梅校長前行的路仍在繼續。她如同崖畔的桂,雪中的梅,在燦漫山花中倔強地綻放著,豎起一座教育人的豐碑。
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卻用真愛點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的希望之光,托起了大山女兒心中的大學夢想,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奉獻之歌。
(本文原創,感謝點贊與留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