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這部影片時,我就意識到這部片子一定會引起爭議的,即便如此,這部影片仍然是一部優秀的電影,我不想它被網絡里的一些非理性聲音淹沒。
我想我是有資格評價這部影片的,我出生于甘肅的一個小鎮,雖不至在深山,卻也有過很多山上的同學,也在大學期間,參加過河南的支教,對電影所展現的畫面,我是深感認同的。以下是我對部分爭議情節的理解,望拋磚引玉:
1.第一幕所展示的落后地區的孩子們嬉鬧,很多學生不為將受到教育而開心,反而將關注點集中在吃喝玩樂,甚至白嫖上。有些朋友可能會覺得這是在丑化他們,但實際上,事實的確如此,甚至更加嚴重。但這并不能責怪他們,我們都想看見大山里那些具有遠大理想的同學,但這樣的人鳳毛麟角,現實里,祖輩狹隘的認知無可避免的會施加給后代,使他們更容易愚昧、短視,物質條件越貧乏,精神世界也就越容易貧瘠,遇到的誘惑,會踩的坑也會更多,這是客觀條件決定的,不以人類意志所轉移。所以,改變這一切,是非常非常困難的,因此,也更加凸顯了張桂梅校長的偉大之處,因為真實,所以顯得更加偉大。
2.關于影片里屢次“逃學”的小孩,有很多人表示不能理解,仿佛她“聽不懂”人話一般。其實她這幾次逃學并最終考上大學,就是很多大山里的孩子認知提升并最終走出深山的縮影,內在矛盾主要有三個:
(1)覺得自己學不懂,所以不想學。
當時我在上鎮里的初中時,同班大山里的孩子們都沒有學過英語,乃至于不認識基本的字母。但是學校里的教育不會管你的基礎,只是按照進度去走,可以預見的是,這樣的基礎根本跟不上學校,久而久之,也得不到學習的樂趣(即正向反饋),于是滋生厭學的情緒是非常正常的,想要“拯救”他們,必須從基礎開始,這也是電影里所展示的,直到一年后,這些孩子才達到高一的水平,其中困難,可想而知。
所以朋友們請設身處地的去想一想,不要用你的世界來去理解他們,先了解,再評價。
(2)姐姐意外身亡,覺得學習無用。
她的姐姐學習是非常優秀的,但卻因為命運的捉弄,被丈夫虐待致死。妹妹無法接受,在她的認知里,姐姐明明學習那么好,卻最終落得慘死,便也會覺得學習無用,并沒有拯救她的姐姐。在一個孩子眼里,產生這樣的思想也是非常可以理解的,這需要別人去開導,在電影里,張桂梅校長便擔起了這樣的責任。(這本來是父母的責任,但顯然在那樣的情況下,她的父親又怎么會管她。)
關于這一點,影片應該想表達的是大山孩子們面對困難將會遇到比我們棘手百倍的情況,不僅僅是物質條件上,也有精神層面上。一旦讓他們組成錯誤的認知回路,那么這一輩子,就再也走不出來了。
(3)男尊女卑、家族主義的束縛。
在小農經濟里,家族主義一直是束縛女性的枷鎖。而在我們這個時代,有些地區媲美經濟強國,有些地區則仍在落后之中。朋友們要注意到這一點,不要對號入座,不要惡意挑起矛盾。
影片里的父親、哥哥、村里的人是同樣的立場,認為女孩學習無用,終是嫁人罷了。
在他們沖到學校“搶人”的時候,妹妹的立場是搖擺的:一方面她希望自己能考上大學 走出來,另一方面也害怕自己考不上,最終陷入家族一方的預言“你那么笨,怎么可能 考得上”。誠然,這些言論的剝削意味極重,但對于妹妹來講,她的壓力是非常之大的, 可以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了。影片里做了藝術化的處理,是同學們的加油給予了她勇 氣,而現實中這種勇氣又從何而來呢?我們不得為之。
3.張桂梅形象的處理
其實我們一直希望有那么一種人,她/他是超越人性的。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有獸性、人性、神性的一面。影片尤為令我耳目一新的是,它并沒有做“造神”的處理,張桂梅校長也有兒女情長甚至于說是自私的一面,這無疑是大膽的處理。(事實證明,這對影片商業性而言并無益處),畢竟誰都想看“神”,而不想看“人”。
我不敢妄自揣測張桂梅校長內心所想,但就影片表達而言,其實是想說: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英雄,做別人的英雄,而不要總是期望“神”們去做。這一點,還是值得贊揚的。
4.醉酒女的改編
這一點好像是爭議最大的一點,雖然編劇有所失態,但我還是認可他的表達:即看見女性拯救女性。這是非常具有力量的,有些朋友說這是歪曲事實,丑化女性,倒也不必如此上綱上線,對影片而言,應看到的是它真正想表達的東西。事實上,本部影片無論是張桂梅校長,還是那位數學老師,亦或是同學們,都讓我看見了偉大的女性力量。
就生命而言,男女本該平等,妖魔化對方,只會把屠刀最后揮到那些底層的沒有話語權的人身上,而與性別無關。警惕不要被某些情緒帶節奏,這是很危險的事情。
最后我想說,這部影片僅可能地表達了真實,但是對于商業化而言這是不利的,但我還是支持他們,也希望有想去觀看這部影片的人不要被互聯網帶偏了節奏。我接受科學有邏輯的批評和討論,但傲慢的偏見、無知的抨擊、情緒化的辱罵,我只當一笑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