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本用通俗易懂的話語來訴說一個很多人都經(jīng)歷過,有關愛情、婚姻、事業(yè)、友情的都市故事,從而進行一系列心靈上的修行。
當我看完整個故事,再看回張德芬的經(jīng)歷時,發(fā)現(xiàn)這不單止是一本暢銷書,同樣也是一本張德芬的個人經(jīng)歷和這段經(jīng)歷后的一系列思想變化。
在外人看來,張德芬擁有別人即使通過很多努力也無法擁有的標簽和光環(huán)。臺灣電視臺主播、在美國CULA擁有MBA學位的高材生,任職國際知名公司的經(jīng)理和培訓講師。即使金錢榮譽上她都不缺,然而這樣的她過得并不快樂。
后來在事業(yè)最輝煌的時候,她患上了抑郁癥。其實很多人的一生,從來都沒做過自己的主人,不斷地被我們的思想、情緒、貪婪等一切外部原因牽扯著,當我們得到一切外在滿足的時候,然而還是感受不到快樂。
我們取悅了身邊人、取悅了房子車子、取悅了自己對外界事物那貪婪的心,但卻一直忘記了取悅自己,真正的自己。
“人類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p>
-2-
這本書通過講述一位都市女性,若菱的故事,她是張德芬的影子。名校畢業(yè),擁有令人艷羨的工作,跟老公大學相戀后踏進婚姻,才子佳人。在外面看來一切都很唯美,然而,她并不開心,因為她失去了真實的自己。直到在一次跟老公吵架外出的晚上,遇到一位智慧老者,從此開啟她自我內心尋找的道路,一步一步地引領她填補這些年心靈的缺口,找回真正的自己。
在張德芬的筆下,對于人類所追求的東西,不外乎是這三點:愛、喜悅、和平。然而要到達這個層次,作者認為必須經(jīng)過這四個階段,分別是身體、情緒、思想、角色扮演和身份的認同。
在書中01-10小節(jié)里,講的就是有關身體這第一階段的修行。
當我們的大腦層面產生某種情緒的時候,下丘腦會生成一種化學物質,叫“勝肽”,這種物質會隨著血液跑到我們身體的每一個角落,被細胞周邊的感應器所接收,一旦某種勝肽對某種情緒具備了特定的胃口,那么就會產生饑餓感。
對于饑餓感的理解,舉個例子,就是當我們經(jīng)常生氣,就會產生有關生氣的勝肽,長期積累,便成了我們體內特定的胃口,當我們長時間不生氣的時候,便會產生“饑餓感”,那么你的細胞就讓你有生理需求去發(fā)脾氣,如此循環(huán),你就是具備別人口中的“壞脾氣”。
產生的這些勝肽,如同毒癮,但一旦利用好,就往往能朝著好的方面發(fā)展。
因此便有了“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的道理。
-3-
在書中11-16小節(jié)里,圍繞著第二層次,有關情緒的修行。在我們腦海里,有著與生俱來的潛意識,但從小到大,都被打壓著。例如小時候家長對我們行為的抑制,到長大后逃避生活上的各種迎面而至的困難。外界一直影響著我們,然而我們因為自己內心的漂浮不定,被牽著鼻子走,這樣的生活,哪能談得上開心?
當我們感覺很不好的時候,會一直想要從這個泥沼中掙扎地逃出來。我們藉由很多逃避策略不去面對它,壓抑它,否定它,排斥它。但你要記?。骸胺彩悄憧咕艿?,都會持續(xù)。”因為當你抗拒某件事情或是某種情緒的時候,你會聚焦在那種情緒或事件上,這樣就賦予它更多的能量,它就更強大了。
我們一直壓抑著,以致在生活上發(fā)生的很多困境,我們都選擇了逃避。因此我們必須要學會臣服,當然這時候又有人說,遇到困境就要面對,怎能服軟?
有些事實,已經(jīng)擺在眼前,無法改變。除了臣服,別無二選。只有當你承認了事實的時候,才有更多的力量去解決問題。
-4-
在書中17-29小節(jié)里,圍繞著第三層次,有關思想的修行。生活中,我們總愛將自己的所想,強加進別人的行為里,表面上是“為他好”,其實內在只不過是“為自己好”。例如作為媽媽的時候,對孩子總有各種各樣的限制。
內心的潛意識除了想為孩子好,其實也擔心孩子給自己帶來更多的麻煩,例如對待我們的愛人,雖然我們也想為他們好,但潛意識里也是為了自己避免產生更多的后顧之憂罷了。
其次,我們總愛跟隨著一些被否定和壓抑的情緒走。當一個小孩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大人想的是立刻消除負面情緒抑或是打壓,但卻少之又少去先順從這個情緒。其實,當這些情緒出現(xiàn)的時候,我們應當先去面對,接受這份現(xiàn)實,再用各種方法說服自己放下它。
我們感覺很不好的時候,會一直想要從這個泥沼中掙扎地逃出來。我們藉由很多逃避策略不去面對它,壓抑它,否定它,排斥它。你記住:“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xù)?!币驗楫斈憧咕苣臣虑榛蚴悄撤N情緒的時候,你會聚焦在那種情緒或事件上,這樣就賦予它更多的能量,它就更強大了。
“我們最大的痛苦,就是抗拒事實。”
在書中30-36小節(jié)里,圍繞著最后一個層次,有關角色扮演和身份的認同的修行。我們不斷地在人生中追求名利、愛情和地位。覺得擁有了這些外在的東西,就等于認同自己,然而為什么還不開心?因為你僅僅是取悅了這些外在的東西而已。
一旦這些身外物離開了你,那么你是什么?什么都不是。
-5-
親愛的,在你身上的每一間事件都是一份禮物,有些禮物包裝得好看,有些禮物包裝得難看而已。如果你帶點信心和耐性,拆開這份外在難看的禮物,那么你就會享受它內在蘊含豐富、美好,而且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
每件事物都有兩面性,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份經(jīng)歷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