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ngela 圖片/網絡
01
我們街上那處二層豪宅,又開始了新一輪招租,半年前剛搬進來的那位美女同胞,搬走了。
我是在接小孩放學回來的路上,從幾位鄰居口中得知的。
“Angela,你知道嗎?那位女孩已經搬走啦!”
住在路對面的鄰居大媽Fraya,臉上寫滿喜出望外,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這個消息。
其它兩位女士和在場的一位男士,都表現出了贊同的神情。
實話實說,聽到這個消息,我的心里,其實也松了一口氣:哦,她終于搬走了。
她到底做了什么,以致離開時,讓眾人拍手稱快?
02
故事得從她養的狗說起。
半年前,年輕美女開著保時捷、牽著哈士奇,入住我們這條街上最貴的那棟屋子時,其實也是引起了一些話題。
那位好事的Fraya,當時還特意和我打聽:
“你知道她是做什么工作的嗎?背的包包好貴,車子好Fancy。”
我雖然不得而知,但心里還是高興的,這條街上的中國面孔不多,從此多了一位同胞加入,無論是窮是富,都應該是好事。
但很快,我這邊還沒來得及和她打個招呼,她就引起了大家的公憤。
原來,她那只漂亮的哈士奇,幾乎每天都會在她家路邊的草地上大便,然后留在那里,等待風干。
任人踩踏,招來蒼蠅無數。
那塊草地就在路邊的人行道旁,屬于公共用地。
人來人往,誰都會經過。
很多人都不小心踩到過那些無人收拾的“地雷”,包括我自己。
這條街上養狗的人家不少,但這種情況,自打我搬過來后,還未聽聞過。
Fraya是我們這幾戶鄰居中的活躍份子,她最先坐不住了。
一日,她在哈士奇又蹲在路邊上大號的時候,抓了個現行,然后直接去找美女對質:
“狗不可以在公共地方隨處大便,如果不小心大了,那主人得負責清理干凈。”
美女笑瞇瞇地說:
“好的,我知道了,回頭我就收拾干凈。”
Fraya離開了。但然后呢?
沒有然后,美女并沒有收拾。
哈士奇繼續旁若無人,在草地上埋雷。美女繼續熟視無睹。
03
Fraya又坐不住了,她來找我。她想可能是語言不通的關系,美女沒真的聽懂她的話。
我只好不辱使命,去跟美女主動打招呼。
美女也笑嘻嘻地迎接了我。
我還沒好意思直接開門見山,說明來意,美女就開啟機關槍模式,抱怨起左鄰右舍:
“你是自己人,總是站在我這一邊的吧?你幫我評評理,他們這些鬼佬是不是太過分了!三番五次過來投訴我的狗,不就是大個便嗎?在我家門口,又沒在他們家。他們這是在搞種族歧視!”
顯然,美女已經給這件事情定了性。憤憤不平之后,她又開始傲嬌起來:
“你們有所不知。我的狗吧,有個不大不小的毛病,就是特愛干凈。不愛在家里拉,怕弄臟了它的窩,一定得到外面方便才行。”
“額···那拉完之后,你可以幫忙清理掉吧?”
我只好壯膽發問。
“我知道,我是得負責,但我不就是有點懶么,有時候就忘了收拾。”
交談不歡而散。
但我知道,Fraya和其他鄰居是不會坐視不管的。
很快,有人報告給了Coucil(市鎮理事會)。
Council的人來敲美女的門,告訴她,狗的大便必須處理。而且,法律規定,寵物狗不可以不栓繩,自己在大街上瞎溜達。
權威力量大。美女想必是屈服了。
地雷不見了,草坪重見天日。
但兩個月的風平浪靜后,誰知哈士奇又故伎重演,開始在草坪上大便。
This is disgusting!太惡心了,鄰居們義憤填膺。
有人開始出謀劃策。
據說幾天后,美女在打開自家門口郵箱的時候,除了收到信件,也收到了一坨新鮮出爐的哈士奇牌“地雷”。
我沒看到現場,無法描述美女當時的反應。但事情總算告一段落,美女和她的狗,徹底消停了。
草坪重新恢復了干凈,日子恢復如常。只是,估計美女是被氣出了內傷,這不,聽說房屋租約都沒到期呢,就提前搬走了。
04
美女的故事,讓我想起了一個人,社區里的一位單親華裔媽媽K。
K的兒子和我的兒子在同一間幼兒園上學,我們由此結識。
K的兒子Jake聰明活潑,比我兒子大半歲左右,兩個人是好朋友。放學之余,或者假期里,我們兩家有時也會借著孩子的playdate小聚。
我對K漸漸有了一些了解。
她的父母多年前從香港來悉尼打拼,她在悉尼出生、長大,是典型的二代移民,會說簡單的廣東話,但英語是日常用語。
二十多歲時,K的母親病逝,很快父親另娶,她后來也結婚生子。
除了Jake,她還有一個3歲的女兒,但目前,K和丈夫已經離婚,獨自撫養兩個孩子。
作為一個單親媽媽,她生活辛苦,一周打兩份工,連星期六都要工作半天。
澳洲為了保護單親媽媽的權益,每個月都會發放給她們一定數額的福利金,這筆錢不大不小,但足夠溫飽。
但K沒有選擇拿著福利金,在家享清閑。
她努力工作,沒有住政府為老弱病殘幼者提供的免費公屋,她選擇自己賺錢,租住在條件較好的社區里,為孩子們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K是個堅強樂觀的人,在她的身上,我看到更多的是教養的力量。
她待人接物,謙和有禮、不卑不亢,偶爾會說起生活的諸多艱辛,但從來沒有過抱怨和憤懣。
他的前夫曾經年輕有為、事業有成,后來不幸染上毒癮,落魄潦倒,如今以房車為家。
那里魚龍混雜,為了既讓孩子們每星期和爸爸相聚,又能免受復雜環境的干擾,每個星期六,K讓前夫來家里,照看孩子大半天,她也可以借此出去工作。
05
K的兩個孩子,聰明可愛、活潑開朗,如果不是K主動說起前夫的事情,我壓根沒有想到教養得如此好的孩子,是來自單親家庭。
Jake每次來我家玩,會主動幫忙收拾散落一地的玩具。
桌子上的水果零食,即使我兒子已經告訴他,愿意和他分享,他還是會走過來,和我確認:
“Angela,請問我可以吃一個蘋果嗎?”
他對妹妹照顧有加。
有一次,我們去公園玩,大人們在一旁聊天,沒注意到他的妹妹在爬一塊石頭的時候,摔倒了,擦傷了膝蓋。Jake拉著哭泣的妹妹,過來找媽媽。他說:
“媽媽,我已經給妹妹我的magic kiss了,但她還是很痛,你能再抱抱妹妹嗎?”
這樣一家三口,總是溫文有禮,讓人如沐春風,教養在他們的身上,體現得適度得體。
06
漢語大辭典中,對“教養”一詞,做了如下解釋:
(1)對下一代的教育和培養。
(2)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養。
教養無關乎出身、學歷和財富,它和父母的言傳身教,息息相關。
有教養的孩子,身后一定站著通情達理、為人處世分寸得當的父母。
曾經看過李嘉誠和家人吃飯的一段視頻。
視頻中,李嘉誠和兩個兒子,一邊吃著晚餐一邊聊天。
其中兩個細節,印象深刻。
他們在話家常時,大兒子李澤鉅說,他的女兒Michelle說她喜歡欺負一個小孩子。
李嘉誠聽聞,很是關心,立刻問道:
“那你有沒有管她?不可以鼓勵她這種行為!”
李澤鉅回答說:
“不會鼓勵她,我已經罵她了!”
席間,女傭過來送湯,李嘉誠那時正聊到起勁。
但他特意停下談話,小聲客氣地跟女傭說:
“謝謝,請放在一邊,我待會再用。”
這些小細節透露出了李嘉誠的家教和家風。
李嘉誠曾經說,一個人事業上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缺憾。
如今李澤鉅、李澤楷兄弟倆,在富可敵國的財富面前,不驕不躁,從容行事、謙虛謹慎。這是教養的力量。
自幼家境貧困、連小學都沒有讀完的李嘉誠,能夠白手起家創業成功,又能帶領兩個兒子,連續幾十年,創造李氏企業神話,秘訣之一就是言傳身教。
他家教嚴格,自身也謙遜低調,克勤克儉,為兒子們樹立榜樣。
直到今天,他戴的只是廉價的只值二十多美元的日本手表,穿的仍是十年前的西裝,居住的是三十年前的房子。
小兒子李澤楷曾說:
“我從父親那里學到的東西很多。最主要的是怎樣做一個正直的商人,以及如何正確處理與合伙人的關系。”
教養的核心,就是教會孩子,如何恰當處理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系。
是培養他們的同理心,在照顧好自己的同時,也能體諒、成全別人,并能在兩者之間,尋求適當的平衡。
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名人巨賈,在日常的為人處世上,如果只照顧自己的情緒、感受,只為自己謀利益,那么,他的人生之路,一定不會順利。
高曉松說過,為人處世,最重要的是,要知輕重。
知輕重,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你的教養。
人生路上,你最終能走多遠,教養說了算。
你在有錢的家庭長大,你在最牛B的學校上學,如果沒有基本的教養和知輕重的能力,這些外在條件成全不了你,反而更容易將你和身邊的人,區分開來。
幾年前參加的一次同學聚會,就印證了我這個看法。
同學們畢業多年,不少人都成家立業,有了孩子。
那次聚會上,兩位同學家孩子的表現,讓我至今難忘。
一位男孩子,張揚跋扈。他一刻不得閑,不愿意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在餐廳包間里跑來跑去,撞到送菜服務員的身上,將熱水灑了一地。
后來終于安穩地坐到了飯桌上時,他竟然脫下鞋襪,說自己的腳太熱,不要穿鞋子了。
而一旁的爸爸媽媽,只是象征性得嗔怪了幾句,并沒有要求他穿回去。
余下的時間里,小男孩一邊摳著腳丫子,一邊吃飯。
期間,他還因為媽媽讓他吃不喜歡的食物,而發脾氣大哭了好幾回。
另一位男孩子,也是開朗活潑類型,但行事風格卻大不相同。
他一直彬彬有禮,和周圍的叔叔阿姨互動良好。
他規規矩矩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聽到人們說起他,或者談到小朋友的話題時,他會主動搭話。
有人給他夾菜,他喜歡吃的,就說聲謝謝。
不喜歡吃的,他禮貌客氣的說:
“阿姨,這個我可以吃一點,但我不太喜歡,不想再吃更多了。”
孩子的心靈都是單純可愛的,但孩子的行為,卻不一定。
因為孩子的行為,折射的是大人的教養和品行。
孩子是一張白紙,怎么描繪上色、怎么讓ta變成一副賞心悅目的作品,功力全在父母。
07
養育孩子,人們總是熱衷于討論窮養、富養、愛養,其實這都沒錯。
窮養的孩子可能會吃苦耐勞;富養的孩子可能見多識廣;愛養的孩子,也許一輩子都不會缺乏安全感。
但無論哪種養成方式,其實最核心的,是教養。
就像美國著名文學家瑪格麗特·沃克所說:Good manners will carry you where money won't go.
教養帶給你的世界,遠非財富所能及。
沒有教養的孩子,長大以后,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裕,無論是給予還是付出,都可能Get不到正確的方式方法,從而讓這些外在條件,變成可有可無的點綴。
出賣體力的鄉野村夫,你能找到他身上謹言慎行的閃光點。
腰纏萬貫的土豪權貴,你也可能在他身上看到粗俗淺鄙的影子。
教養是人品。人品不會存在于財富中,人品也不會體現在外貌上,人品只會顯現在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上。
在餐廳吃飯,你對待服務員的態度,顯示了你的教養。
在辦公室,你對待同事的態度,顯示了你的教養。
在家中,你對待父母孩子的態度,顯示了你的教養。
教養沒做好,你的人品便暴露無遺。
而且教養是不講究任何外在附加條件,在普通人的一言一行中、就可實現的方法論。
這種方法,是為人父母者都應該知曉掌握的,只有父母做到了,孩子才會被言傳身教,才能領悟體會,并應用到以后的生活經歷中。
窮養、富養、愛養,都是父母給予孩子的外在條件,可以被剝奪,可以被改變。
唯有教養,可以嵌入其骨肉,伴隨一生。
Angela往期文章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