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ngela
幾年前,一次從悉尼飛往北京的航班上,我的鄰座坐著一位中年大姐。
一路閑聊,她除了描繪自己在中澳兩地的事業有多成功,便是不停抱怨自己14歲的青春期兒子,如何叛逆、不聽話。
“他現在家里一句中文都不說!”大姐說,“而且還聯合7歲的弟弟,兄弟倆家中對話時,只說英文。”
“他是故意欺負我不懂英文!”大姐雖然從北京來澳多年,但英語不靈光,日常交流還是中文為主。
“我倆現在天天都在冷戰。他除了找我要錢花,一句多余的話都不和我說,”大姐的臉上,流露出的悲傷和無奈,讓人感慨。
“我現在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從小就把他帶出國。現在生活在國外,什么都學人家的,我們現在之間的關系,別說當朋友了,他連我這個當媽的都不要認了,”大姐最后如是總結。
可事實是,即使他們一直生活在北京,這對母子之間的關系就能好轉嗎?他們就能當成朋友嗎?
未必,或者更肯定地說:不會。
她說的幾個小細節,其實透露出了他們母子的相處之道,他們之間的親子關系。
在他們家中,兒子房間的門上,掛著一個大大的招牌:“不敲門進來,就是惡魔”!
碩大的中文黑體,張牙舞爪地貼在他的房門上,煞是刺眼。
這是他兒子對媽媽經常不敲門、就進入自己房間的抗議。
“他在我面前一句中文不說,這個時候倒是體諒起我來了,”說起兒子的種種“奇葩”行為,她滔滔不絕,“怕我看不懂英文,特意打印了中文字,貼在門上,是想氣死我呢!”
但再大的招牌,也阻擋不了大姐說進就進的決心。
她堅持不給兒子房間上鎖,以便她可以隨時隨地、想進就進,甚至有時還躡手躡腳,趴在緊閉的房門外,偷聽片刻。
這樣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兒子除了吃飯,和偶爾打球會友,其他時間幾乎足不出門了。
還有一次,孩子爸爸出差,大姐帶著兩個兒子出去吃飯。飯后,在餐館外的停車場,她的車在倒車時,不小心剮蹭到了鄰位的車。
大姐的第一反應是,hit-and-run,跑路走人。
“反正剛吃完飯,也沒人看見,我倒是不怕花錢,車子都有保險,但我怕麻煩呀”,她如此解釋。
但她兒子不同意,他在澳洲長大,學校里一直教他,要誠實做人。
大姐拉著小兒子,坐到車里,催促大兒子趕緊走。
大兒子很生氣:你不可以這樣,媽媽!我們要等在這里。或者,留下你的電話,這樣他就可以找到我們。
大姐哪里肯?
兒子堅持不走,大姐死活要逃,兩個人拉拉扯扯中,車主回來了。大姐逃不了,不情愿地負了她本來就該負起的責任。
一上車,大姐自然是要嘮叨幾句的,誰知兒子已經在后座戴上了耳機,任她說什么,他就是不理不睬。
不難看出,她和兒子的不合拍,不是一件事、兩件事而結,也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她從一開始,就沒處理好親子關系。
她對兒子不信任、不尊重、不理解,當兒子的自主意識越來越強時,親子之間的僵局,就出現了。
現代社會,在承擔為人父母這個角色時,爸爸媽媽最希望達成的狀態,應該就是成為自己孩子的“良師益友”了吧。
用現在時髦的語言說,就是既能當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航人,又能成為孩子的“小伙伴”。
如何做孩子的朋友,這個話題很經典,實現起來,卻不容易。
但如果你學會了如下幾招,相信一定能夠輕松完成目標,成為孩子從小玩到大的好伙伴。
信任孩子,沒想象得那么容易
成為朋友的第一步,首先要贏得孩子的信任,以及信任你的孩子。
你可能要說,孩子相信自己的父母,是自然而然的啊。
這是沒錯的,但是這份與生俱來的信任,能維持多久呢?
這就看父母與孩子的相處之道了。
我認識一位朋友,她的女兒12歲,剛進入青春期,叛逆異常,頂嘴、逃課、早戀,甚至還上演過離家出走的戲碼,驚動警察上門。
這位女孩的叛逆,不是從青春期才開始的,早在八九歲時,她們的母女關系就已經開始緊張了。
為什么會這樣呢?
據我的觀察,她們的問題就出現在互相不信任,尤其是媽媽不相信女兒。
女孩是早產兒,嬰幼兒時期,發育比其他同齡小孩要稍晚一些。因此,從一開始,媽媽就認定了她的女兒是弱小的,是需要特別照顧的。
她從小就對女兒嚴加看管。女兒的飲食起居、言行舉止都在媽媽無時無刻的監督下進行。
比如,上小學后,老師鼓勵孩子在家里,自己整理書包、和自己的物品,女兒回家后,興沖沖地宣布:我以后要自己整理書包了!
誰知媽媽立刻給她潑了一盆冷水:整理書包?算了吧!你看你現在連自己的衣服都穿不好!
女兒上到小學二年級后,因為總是不會收拾自己的物品,在學校受到嘲笑,在她的一再強烈要求下,媽媽才讓她自己整理,但因為從來沒有過練習,剛開始時,不免丟三落四。
這時媽媽不僅不鼓勵,還繼續打擊孩子:你看我怎么說來著,當初就告訴你自己弄不好吧!
女兒心里很是憋屈,她對自己的能力充滿懷疑,也越來越不相信媽媽。
類似的事情不勝枚舉。媽媽的內心里,一直不相信自己的女兒其實已經成長,可以獨立自主做事情,并總是在言行舉止上打擊挫傷孩子的信心。
有一次,女兒回來跟媽媽說,在學校被其他同學欺負了,她也不以為然。
因為她從內心里覺得自己的孩子,本來就比同齡孩子弱,被別人嘲笑兩句也沒有什么。
她沒有正視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最后的結果是,女兒三年級以后,變得郁郁寡歡,不愿意再去上學了。
媽媽這個時候才意識到,女兒在學校已經遭受到了一年多的持續欺凌,對她造成的負面影響已經不可逆轉。
孩子一旦開始不信任父母,就會不愿意和父母坦露心扉,親子之間很難溝通。
不明所以的父母,這時還會奇怪:孩子怎么都不跟我說話了?肯定是跟其他孩子學壞了,肯定是交了不好的朋友了,肯定是早戀了······
于是猜疑、懲罰、監視、無所不用其極,最后導致孩子越來越不相信家長,并且逐漸超著父母設定的反方向成長。
要成為孩子的朋友,能讓他和你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說說自己的秘密,第一步,就是要信任自己的孩子,在適當的遠距離關注下,充分給予孩子獨立思考,和獨立自主做事情的權利。
尊重孩子,孩子才會尊重你
先哲蘇格拉底在2000多年前,就曾經說過:要用希望孩子對待你的方式,去對待他。
你若希望孩子尊重你,你首先也要這樣對待他。
因為只有一個被尊重的人,才能學會怎么尊重別人。
父母在和孩子的相處中,若能尊重孩子,就能不囿于所謂父母的權威,以平等心對待孩子,愿意當孩子的玩伴、朋友,才能贏得孩子的尊重。
1. 注意和孩子說話的方法與語氣。
用平和穩定的語氣和孩子溝通,即使他犯錯了,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大聲呵斥,更不會粗暴動手。
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要在公眾場合、或者眾人面前教訓孩子。
即使是拒絕他的不合理要求,也要講究方式方法。
比如,孩子想吃更多的糖果,你除了直接說不之外,還可以這樣說:
“媽媽理解你,你真的很想再吃一些糖果,但吃太多對我們的牙齒和身體不好,要不吃一顆蘋果呢?”
若他不同意,繼續央求、甚至為此哭鬧,你只需用堅定但依然溫和的語氣告訴他:寶貝,我們不可以吃更多的糖果了。
從來都不要輕視孩子的學習能力,他們天生就是會自我糾錯、自我改正的小人精。
第一次他這么要求而得不到滿足時,肯定會反抗、哭鬧一會兒,你如果能一直保持同樣的態度,溫和而堅定地處理,兩三次之后,他就會意識到:再多的無理取鬧,媽媽也不會同意他吃更多的糖果。
他就會自動糾正自己的行為,放棄這種無結果的要求。
類似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女兒身上。
2歲多的時候,她第一次參加小朋友的生日聚會,聚會上提供了各種糖果甜食和果汁飲料。這些都是平時在家里沒有機會經常品嘗到的。
聚會結束后,她意猶未盡,一直嚷嚷著想要買果汁喝,我堅定地拒絕了。她為此哭鬧不止,甚至大發脾氣。
不久第二次聚會后,她又故伎重演,我依然見招拆招,以不變應萬變。
她還是哭鬧了一會兒,但時間明顯縮短,很快就被其它事情轉移了注意力。
等到第三次,她再想起提這個要求時,我還沒有回應呢,她就自問自答了:嗯好吧,果汁喝多了,對牙齒和身體不好·······
同樣的問題,若我第一次回應時,就是簡單粗暴的拒絕,不跟孩子解釋、不給她時間去思考、去消化,她會一直窮追不舍。
她的困惑和不解會越來越深,我也會變得越來越不耐煩。
這樣的溝通是無效的,而這種溝通方式的養成,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等長大后,孩子會依葫蘆畫瓢,照搬這一套,應用到其他人、甚至下一代身上。
著名學者周國平曾說: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則是一種教養。
尊重孩子首先就是語言上的尊重。父母的言語若能讓孩子體會到如沐春風,他對于父母的回應也必定是積極的、愉悅的。
2.? 不代替孩子做決定。
無論孩子幾歲,他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和決定,只要是合理的,父母都要尊重孩子的決定,不越俎代庖。
我家四歲的弟弟,帶著自己的遙控小汽車去朋友家玩,對方也是一個四歲的小男孩。他們家有一個塑膠彈力球,可以在地上彈來彈去,很好玩。
弟弟看到后,很喜歡,找男孩要,男孩不給。
弟弟就大方地提議:那我可以拿小汽車換你的球嗎?
男孩同意了。男孩媽媽見狀要制止,但我堅持了弟弟的做法。最后臨走時,他留下了小汽車,帶著小球,高高興興回家了。
當然,你可能會覺得弟弟有點虧。
但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在孩子眼中,東西不分貴賤,如果當時強行否定他們的決定,他們不會理解這背后真實的原因。
而且,孩子從小做選擇和取舍的能力,是需要一步步練習的,走彎路、摔跟頭在所難免。
但他的選擇能力和做決定的習慣,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習得的。
當然,后來再去玩具店,我就慢慢開始介紹他認識價格標簽,告訴他小汽車多少錢,彈簧球多少錢,怎么衡量各自的價值。
相信下次再遇到類似的問題,他就能做出更好的決定了。
3. 尊重孩子的隱私。
孩子有真正自主意識的第一個標志,就是他有了隱私的概念,或者說,他有了自己“不能說的秘密”。
一位朋友的媽媽從國內過來探望他們一家,剛住了幾天,就跟女兒抱怨自己3歲多的外孫,人小事多。
比如,在家里上廁所時,小男孩一定要關上門,大人得在外面等待。大號需要擦屁股時,大人才可以進來幫忙,而且,他還要堅持自己沖馬桶。
男孩姥姥對這一套程序頗不理解:一個三歲娃,不就上個廁所嗎,哪來的這么多講究?
但其實,這一套程序是男孩從幼兒園里學來的規矩。
澳洲人對待個人隱私問題,是從小抓起。
幼兒園里從小就教導孩子,分清什么是自己的東西,哪些事情要自己做,哪些事情是不需要與別人分享的。
比如,上廁所是隱私的事情,在可能的條件下,盡量不要讓別人看見。這是對自己的保護,也是對別人的尊重。
這其實是孩子自我成長的一個步驟。作為家長,我們要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尊重、接受他們的個性,鼓勵他們獨立,放手培養他們的能力。
但顯然,很多人是缺乏這種基本意識的。他們要么覺得孩子永遠都是長不大的孩子,要么覺得孩子就是父母的附屬品,不是獨立個體。
和孩子的關系界限模糊,父母就找不到自己的準確定位。
就像那位北京大姐,如果一開始她就能意識到:媽媽不能占有、控制孩子,而孩子終將有一天會長大成人,擁有自己的獨立人格。
那么她和她兒子之間的關系,也不致于走到今天的“水火不相容”。
美國心理學家派克醫生說:真愛是付出、是關注、是傾聽,是鼓勵獨立,也是接受分離。
愛自己的孩子,誰都不會否認,但愛的方法對不對,卻直接決定了這份愛的質量。
愛對了,你給予的愛,孩子才接收的到,他才會釋放他的愛。
在這種良性互動中,你既可以做孩子的親人,也可以做孩子的朋友,更能夠在這兩種關系中,游刃有余地轉換。
當他需要你的時候,你才能夠給予最好的支持與陪伴。
Angela往期文章鏈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