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最近南京的天氣燥熱異常,中午和同事出門吃飯,在地鐵站看到了這樣的一幕:
一群在附近辦公樓施工的工人師傅,蓋著草帽,赤著上身,就在地鐵口席地而睡,過堂風微涼,吹在他們身上,寧靜美好。
這一幕,感染了焦躁趕路的我們,同事將它拍照記錄了下來,發在了朋友圈,引起了一票人的共鳴,也聽到了各種各樣的聲音:
“一想到他們老家都有個孩子是留守兒童,就更覺心酸。”
“他們為什么不到辦公樓大廳涼快的沙發上休息一下呢?”
“不知道他們的孩子看到這個場景會是怎樣的感受”
....
看到這些評論,我想起了很久以前在網上看到的一個故事:
路邊有一地攤,擺地攤的是一個中年女人。一個中年男人騎著自行車過來送飯。他一下車,就謙意地笑道:“對不起,來晚了,餓了吧?”女人抬起頭,看到男人,眼睛里閃過一絲亮色,道:“不急,還早呢。”男人也憨憨地笑笑,拿出飯盒,坐在女人身邊說道:“快吃吧,別涼了,我陪你一起吃。”
這時路過一位中年婦女,她看了看女人飯盒里的菜,驚訝道:“哎呀,我的大妹子啊,你可真苦啊,你吃的這是什么菜啊,一點油水也沒有,這怎么能吃的下去誒!” 端著飯盒的女人愣了、身旁的男人也眼圈紅了,原本幸福的午餐被幾句不經意的評論破壞。
我們常習慣于站在自己的坐標上去看別人,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對于在地鐵站口納涼午休的工人師傅,他們一定起很早出活,難能可貴的小憩時間,吹著涼爽的過堂風席地而睡,對他們或許是再美好不過的事;對于擺地攤的夫妻,那份平淡生活中彼此的關懷,便是她們最心安的幸福。
他們都在以各自舒服的姿態努力的活著,我們能做就是不去打擾和評判。而對于我們自己,不管身處何方,專注當下的舒適,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活好自己份內,就是美好。
心安即是歸處
前陣子,我給身邊很多朋友安利了電影《岡仁波齊》,他們看過之后也有不同的感受和聲音,其中不乏負面和批判的言論:
“這是對信仰的綁架!”
“一千二百多公里的朝圣之路,歷經春夏秋冬,歷經各種艱辛,甚至還有孩子和孕婦,這太瘋狂了。”...
但在我看來,這一路的朝圣,對于團隊中的每個人,都是他們追求各自心安的方式:
屠夫因為殺生太多,整天靠喝酒麻痹自己。
懷著洗去罪孽的心,踏上了朝圣之旅,這一路,他一步步清空自己,敬畏生命,這樣的轉變也只不過是因為覓得了心安。
即將臨盆的孕婦,在常人看來,就該在家好好待產,沒事出去瞎折騰什么?那么惡劣的環境,走那么多的路會不會對孩子不利?半路生產的話,前不著村后不著店會不會有危險?孩子生出來后坐月子怎么辦?孩子那么小那么脆弱,在路上很危險的吧?
然而,她一路走了下來,這些常人眼中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她專注的行走,只因她心中一直覺得能夠讓孩子經歷朝圣,去岡仁波齊,是多么至高榮耀的事情。這于她,是心安。
而對于楊培老人,他是這次朝圣之旅的起因,只因他想在死前再去一次岡仁波齊。如果換做平時,一位那么年邁老人想要出遠門,家人肯定竭力反對,但是尼瑪扎堆沒有這樣,他竭力想幫叔叔完成這個愿望,因為他知道這是叔叔心之所向。
那一路,很難,楊培老人邊走邊誦經,到了岡仁波齊他堅持朝拜,完成了心愿,此生無憾,在神山的庇佑下,駕鶴西去。看到他寧靜的睡臉,我感覺到了圓滿。
他們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期盼,只要走在向前的路上,就是心安,心安即是歸處。
人生可以是垃圾場,也可以是游樂場
有一次,聽一位老師分享她帶團去印度的有趣經歷:
我帶著大部隊去印度的母親河,別以為電影中拍出來多美,其實那邊環境極其糟糕,就像垃圾場一樣,到處是動物的糞便屎尿,商販菜農的爛菜葉,爛水果,還有堵塞的交通,不絕于耳的鳴笛。當時,團隊里的人都瘋了,大家都很煩躁,頗有怨氣。我想,這樣是不行的,我就跟他們說:“你們就把這里當成是寶萊塢,我們是來參觀片場的,你看那個賣菜的演的多認真。” 大家都笑了,更神奇的是,當大家試著去換一種視角看待整個場域,每個人臉上都開始綻放笑容。
這個故事,給我啟發很大。
人生不可能事事順心,總有意外,總有不喜,那我們就要修煉自身,一秒拿起,一秒放下,迅速切換狀態的能力。在情緒低落,焦慮,不安時,能夠用一些方法(如聽音樂、假想身處劇中、上帝視角看當下等)迅速切換到積極,快樂,心安的狀態,因為只有心安,你才不會飄蕩,才能沉靜,才有歸處。
人生可以是垃圾場,也可以是游樂場。我們要做的,不過是尋到自己心安的期盼,學會切換到心安的狀態,不去打擾別人的的幸福,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安心走好自己的路。
心安即是歸處,唯愿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