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4 醫道宗源編校 哲眼看中醫
“ 華佗”
人體欲得勞動,...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
華元化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也,一名旉。
游學徐土,兼通數經。沛相陳圭舉孝廉,太尉黃琬辟,皆不就。曉養性之術,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皃(同“貌”)有壯容。又精方藥,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煑熟便飲,語其節度,舍去輙愈。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應除。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應便拔針,病亦行差。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間,即平復矣。
《三國志?魏書二十九?華佗傳》
華佗與董奉、張仲景并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鉆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于手術。并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華佗被后人稱為“外科圣手”? 、“外科鼻祖”。明代陳嘉謨的《本草蒙筌》引用《歷代名醫圖贊》中的一詩作了概括:“魏有華佗,設立瘡科,剔骨療疾,神效良多”。可見,后世尊華佗為“外科鼻祖”是名副其實的。
故事1.
>>>曹操頭風<<<
太祖聞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佗針鬲,隨手而差。
后太祖親理,得病篤重,使佗專視。佗曰:“此近難濟,恒事攻治,可延歲月。”
華佗由于治學得法,醫術迅速提高,名震遠近。正當華佗熱心在民間奉獻自己的精湛醫術時,崛起于中原動亂中的曹操,聞而相召。原來曹操早年得了一種頭風病,中年以后,日益嚴重。每發,心亂目眩,頭痛難忍。諸醫施治,療效甚微。華佗應召前來診視后,在曹操胸椎部的鬲俞穴進針,片刻便腦清目明,疼痛立止。后來,曹操讓華佗卻如實相告:“您的病,乃腦部痼疾,近期難于根除,須長期攻治,逐步緩解,以求延長壽命。”
至于華佗的死因,《三國志》中記載華佗服“欺君之罪”后在獄中被拷問致死。死前仍拿出一卷醫書給獄吏,說:“此可以活人。”獄吏害怕觸犯法律不敢接受,華佗只好忍痛,討取火來把書燒掉了。曹操直至愛子倉舒病困,嘆曰:“吾悔殺華佗,令此兒強死也。”
故事2.
>>>脈診死胎<<<
李將軍妻病甚,呼佗視脈,曰:“傷娠而胎不去。”將軍言:“聞實傷娠,胎已去矣。”佗曰:“案脈,胎未去也。”將軍以為不然。佗舍去,婦稍小差。百馀日復動,更呼佗,佗曰:“此脈故事有胎。前當生兩兒,一兒先出,血出甚多,后兒不及生。母不自覺,旁人亦不寤,不復迎,遂不得生。胎死,血脈不復歸,必燥著母脊,故使多脊痛。今當與湯,并針一處,此死胎必出。”湯針旣加,婦痛急如欲生者。佗曰:“此死胎乆(久)枯,不能自出,宜使人探之。”果得一死男,手足完具,色黑,長可尺所。
華佗在婦產科和小兒科方面的經驗也頗為豐富,達到了很高水平。李將軍之妻患了很重的病。腰酸背痛,吃不下飯,喝不了水。前來請華佗醫治。華佗模完脈對婦女的丈夫說:“從脈上看,她是懷孕期間受了傷,胎兒沒下來。”婦女的丈夫說:“對了,她是受了傷,可胎兒已經生下來了。”華佗又說:“按脈理看,胎兒還在肚里,先治治看吧!”就一面叫她吃藥,一面給她扎針。隔了一天,那婦女肚子疼的厲害,又來請華佗診治。華佗檢診完畢說:“從脈理來看,跟前幾天一樣,她這是雙胞胎。在她受傷以后,‘第一個嬰兒生下來的時候,由于流血過多,第二個就沒能順利生下來,以致胎兒死在肚中,影響血脈不通,這就是她的脊背疼痛得厲害的原因。”后來,請接生的人動了手術,果然從那個婦女的肚子里取出一個男孩來,胎 兒手腳齊全,只是顏色已經變黑。
別傳
>>>神奇醫術三則<<<
有人病兩腳躄不能行,輿詣佗,佗望見云:“己飽針灸服藥矣,不復須看脈。”便使解衣,點背數十處,相去或一寸,或五寸,縱邪不相當。言灸此各十壯,灸創愈即行。后灸處夾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調,如引繩也。
又有人苦頭眩,頭不得舉,目不得視,積年。佗使悉解衣倒懸,令頭去地一二寸,濡布拭身體,令周帀,候視諸脈,盡出五色。佗令子弟數人以鈹刀決脈,五色血盡,視赤血,乃下,以膏摩被覆,汗自出周帀,飲以亭歷犬血散,立愈。
又有婦人長病經年,世謂寒熱注病者。冬十一月中,佗令坐石槽中,平旦用寒水汲灌,云當滿百。始七八灌,會戰欲死,灌者懼,欲止。佗令滿數。將至八十灌,熱氣乃蒸出,嚻嚻(xiāo同“囂”)高二三尺。滿百灌,佗乃使然火溫牀,厚覆,良久汗洽出,著粉,汗燥便愈。又有人病腹中半切痛,十馀日中,鬢眉墮落。佗曰:“是脾半腐,可刳腹養治也。”使飲藥令臥,破腹就視,脾果半腐壞。以刀斷之,刮去惡肉,以膏傅瘡,飲之以藥,百日平復。
佗語普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糓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曰鳥,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當導引。體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體輕便,腹中欲食。(華佗創“五禽戲”以養生)
華佗經過數十年的醫療實踐,熟練地掌握了養生、方藥、針灸和手術等治療手段,精通內、外、婦、兒各科,臨證施治,診斷精確,方法簡捷,療效神速,被譽為“神醫”。對此,《三國志》、《后漢書》中都有一段內容相仿的評述,說他善于養生(“曉養性之術,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用藥精當(“又精方藥,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度,舍去輒愈”),針灸簡捷(“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應便拔針,病亦行差’”),手術神奇(“刳剖腹背,抽割積聚”、“斷腸滴洗”)。所留醫案,《三國志》中有十六則,《華佗別傳》中五則,其他文獻中五則,共二十六則,在先秦和兩漢醫家中是較多的。從其治療范圍看,內科病有熱性病、內臟病、精神病、肥胖病、寄生蟲病,屬于外、兒、婦科的疾病有外傷、腸癰、腫瘤、骨折、針誤、忌乳、死胎、小兒瀉痢等等。他發明了麻沸散,開創了世界麻醉藥物的先例。歐美全身麻醉外科手術的記錄始于十八世紀初,比華佗晚一千六百余年。《世界藥學史》指出阿拉伯人使用麻藥可能是由中國傳去,因為“中國名醫華佗最精此術”。《隋書·經籍志》記有“華佗枕中灸刺經”一卷,已佚。《醫心方》所引《華佗針灸經》可能是該書的佚文,《太平圣惠方》引有“華佗明堂”之文。從現存佚文看,《華佗針灸經》所載腧穴名稱及定位均與《黃帝明堂經》有較大不同。
延伸閱讀
《三國志》
[晉] 陳壽撰
[宋] 裴松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