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是我最欽佩的人之一,原因有三:
1、馬斯克的傳奇人生,以及他渾身都充滿冒險和進取精神。
他17歲一個人離開南非的家去加拿大尋找新生活,21歲拿到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獎學金到美國讀書,28歲時以3億美元賣掉了他創辦的第一家互聯網公司,31歲時以15億美元賣掉了他和彼得?蒂爾聯合創辦的第二家互聯網公司。
然后,他拿著自己全部的財產投身實業,自殺般地同時從事航空航天、電動汽車和太陽能這三個發展長期停滯不前的高科技行業。最艱苦的時候,面臨其中兩家企業同時倒閉的危險,也被庸眾當作兜售虛假希望的騙子。
最后,他忍受著難以想象的屈辱和壓力,奇跡般地把這三家企業都做成了:Space?X?成為航空航天業最穩定的運營商,特斯拉已經是全球最酷最暢銷的純電動豪華汽車,Solar?City?目前是最大的消費者商用太陽能電池板安裝供應商。
完成了這些看似絕無可能的任務之后,他不暇停留,又野心勃勃地開始了嘗試讓人類能夠移民火星的未來10年計劃。
羅永浩這樣說馬斯克:驅使這樣的實業家推動世界進步的,通常不是名利,而是強烈的使命感和充滿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夢想和野望,以及在極少數人身上可貴地伴隨終生的好奇心。
2、馬斯克在宏觀世界對技術改變世界、推動人類發展的夢想的追求。
《從01到1》的作者彼得·蒂爾面對比特世界的巨大進步和原子世界的原地踏步,發出“我們曾經想要飛行的汽車,結果只得到140個字符”的感慨。
一方面互聯網帶來的繁榮景象和由此帶來的對生活質量的顯著改善,但從另一個方面看,經歷了蒸汽機、火車、汽車、電燈、電話、電報、計算機、火箭這樣的偉大發明之后,
人類在科學技術上已經幾十年都沒有什么革命性的突破了。確實是這樣,我們這個時代的精英,幾乎全都撲在了互聯網上。
文中有一個細節描述的是:馬斯克有一天登錄NASA的網站,本來是期待找到一些關于火星探索的詳細計劃,然而一點內容都沒找到。
這使得他很失望同時也很擔憂,大眾也好像已經喪失了對未來的雄心和希望,人類可能會覺得探索太空是一件浪費時間和精力的事情。
然而馬斯克并沒有放棄,而是希望激發大眾的興趣,使他們重新拾起對科學、征服未知和技術創新的熱情,因此他也積極投入到太空探索的公眾宣講當中。
3、馬斯克的非凡才能,一方面是能將復雜的物理概念與商業計劃相結合的能力,還有能將一項科研成果轉化為營利性企業的能力。
都說投資,一看CEO,二看科研項目。而馬斯克極具商業頭腦,對于復雜的飛天工程,他也能夠將其商業化。雖然獵鷹歷經多次失敗,但是獵鷹的商業之路已經鋪好,等獵鷹的飛天技術不再出任何事故,未來獵鷹將帶著尋常百姓一起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