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著)彼汝(汝水,淮河支流)墳(堤岸),伐其條枚(枝葉)。
未見君子,惄(nì,憂愁)如朝饑。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yì,新生的枝條)。
既見君子,不我遐(遠)棄。
魴魚赪(chēng,紅色)尾,王室如燬(hǔi,焚燒)。
雖則如燬,父母孔(很)邇(近)。
沿著汝水走,砍下樹枝。久不見你,憂愁像沒吃早飯。
沿著汝水走,砍下細枝。既見到你,慶幸沒遠棄我。
魴魚尾紅了,王命如火急。雖然急,父母近前當盡孝。
詩中描寫了一位婦女在河邊砍柴時對丈夫的思念。
前人對這首詩的解讀也不一,比如《毛詩序》認為此詩是歌頌“文王之化行乎汝汶之國”,婦人勉勵君子德化天下。朱熹《詩集傳》認為此詩表達婦人盼望夫君早歸,為他不遠棄自己而歡喜。《韓詩章句》則認為此詩為婦人感于饑寒之憂,勸夫以“祿仕”為求。朱子的解讀當更切近。通過《毛詩序》可知此詩寫的應該是周王室東遷洛陽之后的社會現象。
丈夫奉命服役了,她出來打柴。打著打著,不免想起老公,心中憂愁,整個人也沒了精神,像沒吃早飯。
詩中的汝水,在今河南汝州一帶。詩中的“朝饑”,譯為早飯,實際在先秦時代,這個詞還暗喻夫妻生活。所以,女人無精打采不是真的沒吃早飯,而是想她男人了。老公不在身邊,她獨守空房,豈不寂寞?所以說像沒吃早飯。
而且,她的寂寞里還是有份擔心,怕被老公拋棄。寂寞加上擔心,所以她整個人打不起精神來。但很快她發現是庸人自擾——因為見到老公時,他仍然愛她,知道是自己想多了,慶幸沒有被拋棄。
她老公是到外地做官嗎?看這句“魴魚赪尾,王室如燬”就可推斷男人是去服勞役。赪尾,即紅尾。舫魚尾本是白色的,一旦出現紅色說明勞累過度。而且王室命令火急,不去不行還要快點去!男人去服役了,那侍奉公婆的事自然就由她全包了。
獨守空房,還要侍奉公婆,她心里苦啊,忍不住勸老公一句:“雖然王室命令急,但父母跟前還要盡孝啊!”既安慰老公你放心去吧,家里有我呢,又希望老公能早點回來盡孝。透過小詩,也可見當時的勞役之苦和底層人民的生活之艱。
古代女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一旦嫁人,除了守著男人和家,沒有別的選擇。丈夫離家,她留守家中,空房寂寞,操持家務,還要照顧公婆。可想日子是苦的。如果嫁一個有錢人家雖然寂寞,但畢竟可以養尊處優做個富太太,但像詩中這樣,明顯是嫁了個貧民小戶,她要承受的就更多了。但也只有忍受,還要擔心被拋棄。
現代女人好多了,嫁不好可以離婚。但女人依靠男人的命運并沒根本改變:婚姻依然是女人幸福的主要標準,女人依然對男人充滿期待。尤其是沒經濟獨立的女人,本質上與古代女人沒有區別:她的喜與憂,都靠男人來維系。一旦男人不要她了,她的世界也坍塌了。現實中很多被老公拋棄的賢妻良母不都是這樣嗎?以為與老公相濡以沫就夠了,以為自己的愛不變就夠了,但結果人家變了,你怎么辦?男人就是她的天,老公走了,她的世界坍塌了。這很可怕。所以,如果女人沒有與時俱進,沒有獨立能力,而且不幸遇到一個渣男,那么,你的命運與古代被棄的可憐女人有什么區別?
其實,女人都想像崇拜天空一樣仰視老公,依靠老公,但現實殘酷,變數太多,萬一哪天頭上這片天不愿護著你了呢?現實不允許女人犯傻。
至于對家庭負責、孝敬老人,沒特殊原因,好女人都能做到。她主持好家務,讓男人無后顧之憂地做事業。古今好女人都這樣。男人對女人好,女人自然愛屋及烏對他的父母家人好。只是經營婚姻絕非易事,不是一個人說了算,需要雙方努力。我們常羨慕古代婚姻牢固,其實除了禮教上提倡從一而終的社會原因,主要因為人家夫妻相愛并堅持相愛。這一點值得現代人借鑒。婚姻沒有完美的,只要堅持相愛,彼此珍惜,感情才會日益淳厚,讓彼此成為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人。相愛的夫妻,男人寵著護著女人,他就是女人頭上那片天。
一個幸福的小女人,老公寵她似公主,她仰視老公如天空。這感覺其實對男女都很受用,只是現實沒這么理想。男人不寵你,你就不能把他當成天。而且,很多男人沒擔當,不負責,你就是仰望他,他也上不去,甚至還不如你,你怎么把他當成天呢?這時,你只有自己努力為自己撐起一片天吧!
聰明女人,不依賴男人,即使有老公這片天護著,也要創造一片屬于自己的獨立的天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