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前文提到的多數人馬上被眼前的“果實”所吸引,提前收割,而不是等到“果實”完全成熟時,在最佳時間收獲。有些“果實”恰如綠色的桔子,看著非常的誘人,但是如果摘取品嘗的話就會比較酸澀,就如同我們剛從學校畢業,剛從事工作的時候,多數人頻繁跳槽,就是老覺得自己的這個不好,別人的才是好的,于是結果就是個人的能力沒有提高,也沒有什么一技之長,經常性的“苦逼”,還有些“果實”就如同打了蠟的蘋果,表面看著非常的美麗,但是內部打開的時候,發現有些已經爛了,就像這些年經濟飛速發展,房產、股票、期貨、P2P等行業出現了一波井噴的浪潮,但是很多進場的人壓根就沒有看到這些行業所需要的專業知識程度和自己可承受的風險因素,而是只通過表面的“很多人在這些行業快速的讓財富增值”,事實不會按著某個人的意愿去發展,他只會按著市場經濟的規律在進行短時間內的“零和博弈”,很明顯的,非專業的肯定是被專業的“收割”。
? ? ? ?我們先來理解兩個概念,必需意指非有不可,不可缺少(要生存就必需要吃),必須意指情理或者事理上的必要(要想吃的好,就必須去創造或者換取),我們的人生對于這兩個概念的需求在某個方面更像是一個“木桶定律”所描述的那樣:必需相當于一個木桶,它保障我們的最基礎需求,而必須則是這個木桶上那長短不一的木板中的最短的那一塊,如果想讓木桶的容量最大化,那么首要做的就是去想辦法給那塊短板做補長,隨著原來最短的那塊被補長,則出現了另一塊新短板,那么繼續補長,再發現,再補長,幾個循環之后,木桶的容量自然而然就擴大了不知道多少倍。
? ? ? ?理解了概念,那我們人生中的必需是哪些?必須是哪些?如果能把這些概念的東西跟實際的對應起來,那么我們是不是更加清晰的知道如何去補我們的那塊“短板”。必需就是一個人在這個社會要生存下來的需要的衣、食、住、行,必須則每個人想自己好或者讓自己好的觀念,這些包括了生活品質、滿足感、幸福指數等等,但是有些人只停留在想象當中,沒有去行動,還有一些人比較極端,行動了,比如他的消費是自動匹配收入,賺多少花多少,還到處宣揚這叫“及時享樂品質”。所以,我們應該對梳理出來的必需和必須做一個選擇,應用邏輯判斷、發展規律等多方面工具進行挑選,挑選那些正確的必需和必須,這也相當于我們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木桶”及當下發現的“短板”。
? ? ? ?我們試著這樣來選擇我們正確的必需:在最大限度內保障我們生存下來的物質需求及人性當中善良正直誠實的精神需求,相應的短板則是如何克服我們人性中“好逸惡勞的惰性思維”。我們應該形成這樣一種價值觀:我當下的物質所得和認知,是建立在之前的積累的基礎上,即使要保持現狀,也要更加的投入學習改變,因為整個世界的經濟和認知在變化,如果想要將來有更大的提升,那么現在更要加倍的專注成長,只有你成長的速度匹配世界發展的速度,那么,你的“必須”就是在不斷的補長中,所以,我們真正可以做到的就是“正確的學習成長,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去改變原來錯誤的概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