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處于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海量信息涌入我們的大腦。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內容生產者,每天都在生產著大量的內容。休閑娛樂的像是微信、微博、新聞、段子、新聞或段子下面的評論等等;對我們有提升的有專業知識和干貨等等。我曾有個哥們和我說,他晚上12點睡覺前刷微博,刷著刷著就到了兩點。我們恨不得一心多用,看完所有的信息,希望既享受到瀏覽信息的快感,又希望能得到成長。但是一天下來,我們看了海量的信息,似乎得不到成長,因為缺乏了深度的思考--慢思考。
大腦是怎么思考的
有必要了解一下大腦的結構。大腦分為反射腦、思考腦、存儲腦,共同完成我們的認知、決策、思考等活動。
-
思考腦負責所有的思考過程。特點是處理速度慢,需要高度專注,但容易疲勞,不能多任務并行。
例子1:一邊打電話,一邊開車的司機對前面車輛的剎車、紅綠燈的反應變遲鈍了。
例子2:一邊聽音頻(比如得到上的音頻或者是電子書等),一邊看微信上的文章。再試一下只聽音頻。兩種情況獲得的信息量明顯是不同的。
-
反射腦主要處理我們最原始的刺激反應。它的特點是反應特別快,處理問題是自發的、無意識的,可以同時處理多個任務,但容易出錯。
例子
存儲腦像我們的后臺數據庫一樣,把我們接收到的大量信息進行分類和存儲。存儲需要有充足的休息。
哪些行為影響我們深入思考
總共有四種:隨時在線、多任務并行、負面壓力和睡眠不足。
-
隨時在線是大腦超載的元兇。
例子:對15萬智能手機用戶進行調查,發現一般人平均每天解鎖手機110次,平均最高每小時看9次手機。每看一條信息,大概要6、7秒才能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
多任務并行也會讓大腦超載。如果強行運行這樣的程序,就只會讓錯誤增加、總時間延長。
例子:一邊接電話,一邊過馬路(或者開車)。
睡眠不足會直接影響大腦的內存變小,存儲腦接收到的信息就沒辦法歸類整理。
壓力過大也會讓大腦的負載過重。持續的低水平壓力就像是一直拉滿的弓,時間長了,他的彈性就會變低。
讓大腦在海量信息中高速運行
分別對應的是:離線思考、批量處理、充足睡眠和科學地面對壓力。
-
安排一個你精力最充沛的時候,完全投入的解決一件或者是一類事情,在這期間,要避免外界給你的各種干擾。
最好的方法是平時手機斷網或是靜音,每兩個小時之后,抽10分鐘集中處理。
-
批量處理。
四象限法則把事情分類:緊急又重要、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既不緊急又不重要。分類后可以這樣批量處理:1、一次只完成一個任務。2、把密切相關的任務放在同一個批次,避免來回切換。3、把瑣事放在同一個批次。
至少保證八個小時的睡眠,在睡眠前一個小時,遠離電子設備,開始進入離線狀態。
面對壓力我們要做的是專注一個不被打擾的任務,注意計劃的截止日期,安排好自己的時間,減少不確定性的焦慮。
啟發
我們受到外界的刺激,意識就會動作。比如手機一響就會去看手機,QQ頭像一閃就會去看信息;我們還更喜歡眼下的滿足,雖然知道關掉手機效率會更高,但是拿起手機玩的誘惑更大。但是這些行為并不能讓我們養成深入、專注思考的習慣。學會在信息超載的時代專心致志做一件事情,做到批量快速處理重急輕緩的事情,才能真正在自己的時間里做到專注。
金句
- 思考一次只能處理一個想法及其環境。所以,我們以為自己在同時處理多個任務的時候,實際上只是不斷地在任務之間切換。
- 定時放空大腦,什么也不想,什么都不做,對保持智力生產力和創意來說,這樣的放松至關重要。因此很多人眼中的“浪費時間”,反而是存儲腦的“工作時間”。
- 保持充足的睡眠。
本文來自于得到的電子書《慢思考: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