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名:《慢思考: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
副標題: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最受歡迎的思維課
作者:[美] 特奧·康普諾利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9月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智能手機以及相關軟件的普及,我們迎來了知識爆炸、信息泛濫的年代,如今面對繁雜的信息,大腦已嚴重超載,每天忙忙碌碌,依舊感覺好多信息未能及時處理,直到看到了這本書,方知大腦需要減壓,才能高效運轉。
這本書的作者特奧·康普諾利,精通醫學、生物學、心理學、神經學、企業管理等領域,是歐洲工商管理學院、荷蘭自由大學、比利時根特大學管理學院教授,也是多個跨國公司的顧問。
這本書主要介紹了在我們這個信息超載的時代,怎樣做才能讓自己專注起來,讓大腦的思考變得科學高效。如今的我們每天癡迷于手機,一會兒不看手機如同丟了魂兒似的,注意力陷落在大量的信息之中,注意力難以集中,無法專注,大腦因此疲憊不堪。這本書研究了大腦是怎樣思考的、哪些行為影響了我們深入思考和怎么讓我們的大腦在大量的信息里高速運行。
一、大腦是怎么樣思考的
作者把大腦分為反射腦、思考腦、存儲腦,共同完成我們的認知、決策、思考等活動。
[1] 反射腦
反射腦主要處理我們最原始的刺激反應,例如冷暖、疼痛、饑餓等。它的特點就是反應特別快,處理問題是自發、無意識的,可以同時處理多個任務,高效的同時卻容易出錯,因為它沒有時間去判斷。
舉一個例子:一個玩具球拍和一個球加起來是1.1美元,球拍比球貴了1美元,那么請問球是多少錢。有50%-80%的人會一口回答0.1美元,其實正確的答案應該是0.05美元。
因此,反射腦不適合做重大決定,然而一些職業必須依靠反射腦來做決定,例如軍人、醫生等,這時經驗就非常關鍵啦。
[2] 思考腦
思考腦負責所有的思考過程,是我們做決策最重要的一部分,涉及邏輯、判斷、深入思考等行為。特點是處理速度慢,需要保持專注,但容易疲勞,不能多任務并行。
有些人看似很厲害,能夠一邊工作,一邊發微信,甚至能夠一邊開車,一邊打電話,然而駕駛的動作已經練成了肌肉記憶,是下意識的行為,它用的大腦的資源是非常少的,而且邊開車邊打電話已經被證實會嚴重影響司機的反應與判斷。有個模擬實驗,讓一些人分別從一條繁華的路上開車兩次,一次是正常路過,一次是打著電話。結果顯示,打電話的那次,司機對前面車輛的剎車、紅綠燈的反應都變遲鈍了,平均慢了0.1秒,然而這0.1秒的差距,生命攸關。我們以為自己在同時處理多個任務的時候,實際上只是不斷地在任務之間切換而已。
因此,思考腦一次只能處理一件事情,根本無法同時處理兩件事情,需要與反射腦配合。
[3] 存儲腦
反射腦和思考腦是我們清醒時呈現活躍狀態,當我們休息之時,存儲腦便開始活躍起來,存儲腦像我們的后臺數據庫一樣,把我們接收到的大量信息進行分類和存儲,存儲腦若進行高效工作,需要有充足的休息時間。有時候我們絞盡腦汁想不出來解決問題的辦法,也許一覺醒來之后靈感迸發,這是因為我們休息之時存儲腦一直在工作,幫助我們整理思路。定時放空大腦,什么也不想,什么都不做,對保持智力生產力和創意來說,這樣的放松至關重要。因此,很多人眼中“浪費的時間”反而是存儲腦的“工作時間”。
二、信息超載時,哪些行為影響了我們深入思考
作者在書里給我們列出了4種原因,分別是隨時在線,多任務并行,負面壓力和睡眠不足。
[1] 隨時在線
首先,隨時在線是讓大腦超載的元兇。如今,隨時在線是我們工作、生活的常態,手機、電腦、PAD綁架了我們的注意力,我們習慣于時不時地查看手機等電子設備,生怕遺漏了重要信息,甚至聽覺出現幻聽的情況,總以為手機在振動或者響鈴,我們總是把“秒回”當做一種美德,讓別人感覺自己的效率特高,能夠及時回復一切信息,可是實際上呢,我們以為隨時在線,是高效率的表現,但是長期下去,其實每次回應都在分散我們專心思考的時間。
很多專業人士在工作中很少能有完整的45分鐘是不受干擾的。如果有比較困難的任務,有37%的人很難在辦公室里完成,需要到咖啡館、或者是自己家里這種比較安靜的地方完成,因為這些地方能不受干擾。還有6%的人在哪里都很難做到集中注意力。
有一本書叫做《你充滿電了嗎》,這本書對15萬智能手機用戶進行調查,發現他們的手機每天要被解鎖110次,最高時候平均每小時要看9次手機,也就意味著不到7分鐘,人們就會放下手里工作,去看一次手機。而每看一條信息,我們都需要6、7秒才能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白天接收到的碎片化信息越多,存儲腦對這些信息進行分類的強度和難度就越大。
[2] 多任務并行
其次,多任務并行也會讓大腦超載。剛才也講過,思考腦不能同時進行兩項工作,因此,無法多任務并行,不像電腦系統那樣,啟動內存,可以同時打開多項任務窗口,彼此切換毫無障礙,然而大腦無法與電腦相比,如果強行運行這樣的程序,就只會讓錯誤增加、總時間延長。
2013年西班牙有一起嚴重的火車脫軌事故,駕駛員在出事的前幾分鐘,接到了公司打來的電話,和電話里的同事一起商量火車的行駛路線,同時還翻了自己手里的行駛圖紙還有其他的文件,結果釀成慘劇。雖然這個電話沒有被認定是造成事故的最終原因,但是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這個電話,火車平安開到最后的幾率就會大很多。
[3] 負面壓力
再次,負面壓力也會讓大腦的負載過重,平時我們經常接觸到的是間歇性壓力,有任務時緊張,任務完成之后感覺滿足,好似弓箭一般,每次射出一支箭之后,弓便恢復狀態。這種壓力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持續的低水平壓力,就像是一直拉滿的弓,時間長了,它的彈性就會變低。那么壓力在什么狀態之下對我們有好處呢?當壓力適當、與我們的能力相匹配時,或者略高于我們的能力之時,壓力有助于我們的大腦高速運轉,反之,則導致大腦紊亂甚至崩潰。
[4] 睡眠不足
最后,來談談睡眠不足的問題,大家都知道熬夜的壞處,每次熬夜之后,感覺身體被掏空,大腦也被掏空一般,影響智力和認知能力,睡眠不足會直接讓大腦的內存變小,因此休息之后存儲腦接收到的信息就沒辦法歸類整理。
《自然》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用試驗來驗證熬夜與接收新知識的能力之間的關系,選了28名學生,先讓他們看一組圖片,等過兩天讓他們重新回憶照片里的信息。這些人其中一半在實驗的前一天被要求通宵不睡覺,另一半是正常睡眠。測試結果發現,之前通宵過的那一組學生,比正常睡眠的那一組學生,平均少記憶了19%的圖片。
1965年,一個17歲的高中生蘭迪·加德納持續264小時不睡覺,也就是11天,在第二天他的眼睛發生了聚焦困難,隨后喪失了通過觸摸鑒別東西的能力。到了第三天,他開始變得焦躁,協調能力喪失、語言含糊不清,實驗結束后,他的短期記憶力明顯下降,還出現了幻覺,情緒也明顯變得偏執、容易激動。
我們遇見喜歡在夜里工作的人們,一些人是天生的夜貓子,睡眠時間少,卻精力充沛,比如愛迪生,還有一些人是偽夜貓子,喜歡夜深人靜的工作環境,但是熬夜導致困乏、勞累,其實他們需要足夠的睡眠,實際上,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偽夜貓子,每天晚上不愿早睡,每天早上不愿早起,這對大腦影響極大,需盡快調整。
三、怎么讓我們的大腦在大量的信息里高速運行
作者總結了四點,分別是離線思考、批量處理、充足睡眠和科學的面對壓力。
[1] 離線思考
我們打開手機,準備上網查詢信息,順手打開微信,不知不覺地刷了會兒微信,時間便過去了近半個小時,而你呢,卻已忘了為何要打開手機,當你有條件時,遠離手機以及網絡,安排一個你精力最充沛的時候,完全投入的解決一件或者是一類事情,在這期間,要避免外界給你的各種干擾。最好的方法是平時手機斷網或者是靜音,每2個小時之后,抽10分鐘集中處理信息和事務,既不會耽擱事兒,也不會讓別人覺得不回信息很不禮貌。記得前不久寫過一篇類似觀點的文章《別讓手機綁架你的生活》。
[2] 批量處理
面對諸多任務,作者建議我們用四象限法則把事情分類為:緊急又重要、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既不緊急又不重要。分類之后,可以進行批量處理:1.一次只完成一個任務。2.把密切相關的任務放在同一個批次,避免來回切換。3.把瑣事放在同一個批次。
[3] 充足睡眠
我們至少要保證8個小時的正常睡眠,在睡前的1個小時,遠離電子設備,開始進入離線狀態,可以看書、聽音樂、計劃一下明天的安排,估計大多數人包括我在內已經習慣于玩著手機入眠,這種習慣對于身體百害無一益。
科學研究證實,90%的電子屏幕都會發出一種干擾我們睡眠的“藍光”,我們的大腦會把它判斷為白天的光線,而不是晚上的光線。所以當我們玩手機的時候,大腦會誤以為現在還是白天,并不是睡覺的時間。有一個實驗,讓兩批人分別在睡覺前讀電子書或讀紙質書,然后來檢測他們身體中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主要是幫助我們睡眠的。結果就發現,看電子書的人比看紙質書的人的褪黑素分泌要晚一個半小時。這就意味著,身體早應該進入睡眠狀態,然而卻絲毫感覺不到困乏,這就是電子設備對于我們睡眠的影響,這也是為何我們熬夜至后半夜卻不困乏的原因。
[4] 科學的面對壓力
面對壓力我們要做的就是專注一個不被打擾的任務,注意計劃的截止日期,安排好自己的時間,減少不確定性焦慮。心理學上有一個實驗,叫做“A、B貓的電擊進食實驗”。把兩只貓放入籠子里,進食時必須經受電擊,區別是A貓受到的是持續的穩定刺激,即每次進食都要進行電擊,而B貓受到的不確定刺激,即每次進食不一定都要進行電擊,最后A貓適應了壓力,B貓斷食并出現了胃潰瘍。按理說,A貓受到電擊的次數大于B貓,應該受傷更嚴重才對,其實不然,A貓已習慣于進食被電擊,這是為了生存的妥協,B貓呢,久而久之,生活在恐慌不確定之中,形成焦慮情緒,面對不確定性,每天進食壓力巨大。
四、總結
這本書告訴我們大腦分為思考腦、反射腦和存儲腦三個工作部分,還有他們各自的特點。影響大腦思考能力的因素主要有隨時在線、多任務并行、睡眠不足和負面壓力,這便是大腦超載的根源所在,要解決的話就需要做到離線思考、批量處理、充足睡眠和科學的面對負面壓力。
五、感悟
1、我們對于外界的刺激,下意識的就引起動作,比如手機一響就會去看手機,QQ頭像一閃就會去看信息,微信紅點一亮就會去查看。這種影響注意力的惡習必須早日戒除。
2、我們喜歡眼下的滿足,雖然知道關掉手機效率會更高,但是拿起手機玩的誘惑更大。但是這些行為并不能讓我們養成深入、專注思考的習慣,反而會喪失掉我們的信息辨別的能力。著眼未來,延遲滿足,更加理性地看待手機和信息,我們是主人,卻成為了手機和信息的奴隸。
3、學會在信息超載的時代專心致志做一件事,做到批量快速處理重急輕緩的事情,踐行極簡主義,讓思考慢下來,待大腦減壓之后,大腦方能高效運轉,才能真正專注于當下的事情,例如這篇文章,兩個多小時的全身心投入,一氣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