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做事總是急于求成、趨難避易?
為什么總是用三分鐘熱度和打雞血的方式來做事?
如何保持極度專注消除焦慮?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這是一篇關于個人成長方法論的文章,也是我的讀書筆記,幫助你徹底走出焦慮和迷茫,擁有清醒的認知、清楚的目標、清晰的路徑和清爽的情緒。
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互聯網時代,我們是幸運的,科技進步、資源豐富、萬物互聯。
互聯網時代,我們的壽命變得更長,智商變得更高,財富變得更多。
互聯網時代,我們很多的東西都可以通過基因或科技傳遞給下一代。
但無論科技多么發達,有一樣東西卻始終無法直接傳遞,那就是思維。
所謂思維,就是我們看待身邊的人和事的態度,由此作出的判斷與選擇。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全部都是從零開始,所有習慣、性格、模式也要從最初狀態開始發展,無論是你、我、我們的父輩還是孩子都是如此。
大多數人的成長路徑會沿著“求學—工作—婚戀”的路線發展,隨著生活的慣性一直往前走。年輕的時候,幾乎沒有人會覺得自己的將來有多差,認定美好的生活會自然到來。我們認為:即使暫時說不清楚具體該怎么做,但有份十足的信心就夠了,畢竟年輕無敵嘛!
然而現實總是打耳光,在這份十足的信心陪伴多年之后,大多數的人發現自己并沒有變的特別,而是不斷在服從社會規則和應對生活的煩惱,開始變的隨波逐流:該玩手機玩手機、該打游戲打游戲;沒有多少壓力,也沒有多少動力;覺得反正日子還過得去,希望也還在心里,偶爾掙扎吶喊一聲,而后繼續做著沉溺于眼前的安逸。他們對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則渾然不知,不知道事物的構成、框架,不知道努力的路徑、方法,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能做什么、最后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迷迷糊糊到了某個年紀,突然發現自己對這個世界已經無能為力,夢想與現實落差太大,生活和工作壓力纏身,而優秀的同齡人已絕塵而去。一時間,他們的焦慮煩躁又如夢初醒:“為什么沒有早點知道這個世界的真相?為什么沒有在最好的年紀及時醒悟?”
有一小部分人比較幸運,在合適的年紀認清這一切,他們跳出成長的陷阱,開始刻意練習自己,為未來美好生活做準備。他們慢慢甩開了大部隊,走在同齡人的前列,然后很快遇到了瓶頸:想勤奮,卻總是抵不過惰性;想努力,卻總是陷入低效的狀態;想精進,面前總是彎路不斷;讀了很多書,都忘了;付出很多努力,都白費了。仿佛越使勁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
這就是“醒著的睡著的人”的畫像,事實上也是曾經我的畫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就像一個沒有睡醒的人,對自己不了解,對命運無選擇。
河南強降暴雨,讓很多人無家可歸,疫情肆掠讓全省戒嚴,很多人出不了家門上不了班。有時候忍不住問自己:假如這些意外發生在自己身上,如果現有的一切被“剝奪”,我還有什么、會什么?唯一的 做法就是改變,讓腦子清晰,不再糊里糊涂,掌握更多技能,不再無計可施,主動創造成就,不再被動承受現狀。
內觀自己
起初,地球上并沒有生命。但在數十億年前,遠古的海洋出現了一些“復制子”,在進化的力量下,它們逐漸成為單細胞、多細胞、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后動物分支進化成各種原始魚類,遍布大海。
約3.6億年前,它們開始向陸地進軍,地球進入屬于爬行動物時代,為了適應陸地生活,爬行動物演化成了最初的“本能腦。”爬行動物既沒有情感也沒有理智,遇到危險選擇戰斗或者逃跑,遇到獵物就捕食,遇到心儀的異性就追求等,依靠這種簡單的本能,不僅生存了下來有一些動物還活到了我們這個時代。
大約2億年前,哺乳動物開始登場。他們為了更好的適應環境,進化出了情緒,腦科學家稱之為“情緒腦。”比如恐懼讓自己遠離危險,興奮讓自己專注捕獵,愉悅可以增強同伴間的親密度,傷心會引來同情者的關愛等,有了情緒的加持,哺乳動物就能在惡劣的環境中趨利避害,大大提升了其生存優勢。
約250萬年前,人類從哺乳動物中脫穎而出,在大腦的前額區域進化出了“新皮層”。直到7萬-20萬年前才真正形成,成為一個無與倫比的腦區,讓我們產生語言、創造、藝術,發展科技、建立文明,因此把新的腦區稱為“理智腦”。從此在這個星球上占據絕對生存優勢。
這三種大腦回到現在來看,3.6億年歷史的本能腦相當于現代人年齡的100歲,約2億年的情緒腦相當于現代人年齡的55歲,而約250萬年的理智腦到現代人還不滿1歲,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生活中的大部分決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緒,而非理智。人們為了生存,必須借助本能和情緒的力量才能對危險做出快速反應,對食物進行及時享受,對舒適產生強烈欲望,才不至于被吃掉,被餓死。
同樣,為了生存,在遠古時代的原始人還要盡量節省能量,像思考、鍛煉這種耗能高的行為都會被視為對生存的威脅,被本能和情緒排斥。可見,本能和情緒的基因一直被生存壓力塑造著,所以它們天性自然成了目光短淺、及時滿足,又因它們主導著大腦的決策,所以這些天性也就成了人類默認的天性。
然而社會的發展突然開始加速,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再到現在的信息社會,這種變化對古老的本能和情緒來說,簡直就是一瞬間發生的事情,它們根本沒有反應過來,它們突然不再需要為基本生活發愁,舒適娛樂又唾手可得。這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現狀,看似埋頭苦干,努力奮斗,本質上依舊還是為了生存而隨時準備戰斗、逃跑或及時享樂的“原始人”。
這些在遠古社會具有生存優勢的天性,在現代社會反而成了阻礙,甚至可以說,我們當前遇到的幾乎所有的成長問題都可以歸結到目光短淺、即時滿足的天性上,不過在現代社會,用趨難避易和急于求成來指代它們會更加貼切。
我們做不成事,并不是因為愿望不夠強烈也不是因為意志力不足,而是因為默認天性太過強大。比如我們明明知道高糖、高熱量的食物不宜多吃,但背后仿佛總有人慫恿再吃最后一口;明明知道沉迷手機不好,但手和眼睛就是無法從上面挪開。
我們總是陷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別想要但就是得不到”的怪圈,比如:
明知道讀書重要,轉身卻掏出了手機;
明知道跑步有益,但轉身跑了兩天就沒了下文;
明知道要事優先,卻整天圍繞瑣事打轉。。。。。。
大多數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思考,其實都是在對自身的行為和欲望進行合理化,這也正是人類被稱作“自我解釋的動物”的原因。
習慣之所以難以改變,就是因為它是自我鞏固的——越用越強,越強越用。要想從既有的習慣中跳出來,最好的辦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識,單純依靠自制力是非常痛苦的事,但知識可以讓我們輕松產生新的認知和選擇。
需要提醒的是,讓理智變強并不意味著抹殺本能和情緒,它們三位一體,缺一不可。換種角度也沒必要抹殺,因為本能強大的運算能力和情緒強大的行動能力,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只要深入了解循序善誘就能為己所用。
人,生來混沌,而成長就是克服天性的過程。
擺脫焦慮
網絡學習時代來臨,發現各路能人現身網絡,也有很多人希望自己變得更好出現在各種各樣社群里,報課、買書,希望能立即改變自己,事后才發現,上課和看書的艱難與報課買書的“愜意”簡直相差十萬八千里。
為了緩解焦慮,此時開始不自覺的求多、求快,結果又陷入只關注閱讀量的低水平勤奮——每本書都讀的很快,回頭卻發現什么都沒記住。再抬頭看,與一些同齡人的差距早已遙不可及,甚至比自己年輕的人也已成就滿滿,而自己還得從零開始,焦慮煩躁油然而生,情緒一度低落。。。。。。
為什么會這樣?
追其根源焦慮的本質原因就兩條:想同時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焦慮的本質也契合這一點,欲望大于能力,又極度缺乏耐心。
怎么辦?直面焦慮保持耐心!
以下是直面焦慮和保持耐心的四件套:
1.專注力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行者問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么?”
老和尚說:“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問:“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說:“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又問:“那何為得道?”
老和尚說:“得道前,砍柴時常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
能力弱的人極易分心,他們必須在一個理想的環境中才能學習,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讓他們心神不寧;他們總是忍不住想做點更有趣的事情,一條熱點新聞、一段有趣的閑聊都能把他們的注意力從重要的事情上移開。能力強的人則剛好相反,他們的優勢在于能夠主動屏蔽干擾,選擇需要的信息并沉浸其中,為此他們會主動練習,比如有人會故意在聲音嘈雜的地方鍛煉專注力,這使他擁有了隨時隨地進入深度閱讀和思考的狀態的能力。
可見,好的學習模式就是當你做A這件事的時候徹底關注A,在做B的時候徹底關注B,A和B之間兩者有非常清晰的界限。如果在做A同時想著B ,在做B同時又想到A,那么意識工作的深度不夠。
李大釗說過:要學就學個踏實,要玩就玩個痛快!
2.學習力
為什么看了很多書,結果什么都沒記住?聽了很多課卻始終用不上?本質原因是人們都喜歡用一種快速、簡便、輕松的方式,而深度學習的能力則要依靠大腦的理智來完成,需要不斷深度思考和鍛煉。
1946年,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理論,之后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也通過實驗發布了“學習金字塔”報告,報告稱:人的學習分為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兩個層次。
這個模型很好的展示了不同學習深度和層次之間的對比。
反觀自身的學習,我們同樣可以清晰地劃分出不同的層次。從淺到深:聽書、自己讀書、自己讀書+金句摘抄、自己讀書+思維導圖+讀書筆記、自己讀書+踐行操練、自己讀書+踐行操練+輸出教授。
深度學習除了上述方法外,古典在《躍遷》這本書當中也提到學習的另一種高度,學會關聯。現代飛機上安裝了雷達,雷達的工作原理與蝙蝠探路類似。雷達通過天線發出無線電波,無線電波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被雷達接收到,顯示在熒光屏上。從雷達的熒光屏上,駕駛員能夠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沒有障礙物,所以飛機飛行就更安全。這就是關聯的力量。
3.情緒力
情緒可以讓人全方位的看待自己。
比如:同樣是半杯水,有的人哀嘆“只有半杯了”,而有的人驚喜于“竟然還有半杯;”
同樣是挫折,有的人沉浸在悲傷中無法自拔,有的人則認為挫折時上天給自己的成長提示;
同樣是工作,有的人認為自己是在給老板干活,所以能偷懶就偷懶,有的人認為一切工作都是為了鍛煉自己,即使沒有回報也愿意盡力投入。
同樣是兩輛挎斗的三輪摩托車,仰視有小花有天空瞬間讓圖片生動,俯視車斗和前輪變大,車身高于背后山脈,氣勢盡顯。。。。。
車還是那輛車,換個角度就得到完全不同的感受。
所以,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任何一件物、任何一件事都是多維立體的。
4.行動力
沒有行動,世界只是一種概念
而行動是一種目標細化、具體化的能力,怎么做到?
三個字:寫下來!
第一步:找一本普通的A5卡面抄,將紙頁對折;
第二步:在上方寫下當天所有要做的事,然后清空大腦,按權重將列出的事項標上序號,這樣,目標就變得清晰可見;
第三步:收集一切可用信息,在頁面左側預測性地寫下在某一時間段做什么,然后在底部統計“計劃學習時間”和“可用學習時間”,這樣,時間也變得清晰了;
第四步:在頁面右側記錄當天的實施情況,一天過后,對學習時間和學習成果進行統計,時間利用效率便一目了然。
整個頁面分為以下4個部分,呈現“工”字形。
(1)待辦事項
(2)計劃完成
(3)實際完成
(4)備注
行動力最怕的就是模糊,如果我們頭腦中一直有很多模糊的選項在,我們就要花心力不斷做選擇,而做選擇是一種非常耗腦力的事情。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知,共同改變,一路前行。